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思想 > 正文
思想周刊荐读 | 中纪委闫群力阐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2020/09/01 08:47  交汇点新闻  

  新论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内监督特别是纪律审查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四种形态”涵盖从批评教育到移送司法的广阔地带,需要精准把握好适用“四种形态”的不同条件和工作标准。要明确政策界限,区分不同情况,坚持分类处置。

  “四种形态”既体现惩前毖后,又体现治病救人;既有威慑,又有感化;既是执纪的遵循,也是执法的遵循,实现了规、纪、法的有机贯通。

  ——《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闫群力(中纪委宣传部原正局级监察专员)

  一个政党能不能果敢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直接决定其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化解重大矛盾,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芮鸿岩(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这一显著优势能够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坚守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面向未来,面对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我们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执行文化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

  ——《依靠制度优势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 孟雅君(江苏省委宣传部)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政声

  放眼长三角一体化,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切实增强“一盘棋”思想,既立足扬州实际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着眼区域发展合力做好“大家的事”,着力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扬州作为。一是聚焦创新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二是紧扣融合发展,加快构筑共建共享新格局。三是着眼特色发展,着力打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扬州作为》 夏心旻(扬州市委书记)

  建设农创园的初心,就是要解决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与产业发展脱节、与市场导向脱节的问题,把“两张皮”变成“一张皮”,从而破除农科教分割、产学研分离的体制壁垒,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体制,这也是决定农创园建设成败的关键。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探索建立人才进企业的激励机制,培育一批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深度融合、金融资本发挥主导作用的创新型企业。这是农创园与科研院所最大的区别。农创园不是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的“分中心”,不是科研院所企业的“搬迁地”,也不是科学家跳“单人舞”的舞台,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而不是“物理上的搬家”。

  ——《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 吴沛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更高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住实体经济这个基本盘,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抓住主要矛盾 坚持稳中求进》 姜 勇(南通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监察法》《刑事诉讼法》互相配合,在近几年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绩。按照新时代新要求,为更加顺畅衔接《监察法》《刑事诉讼法》,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构建反腐败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加强两法衔接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 董家源 魏恒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常州市新北区纪委监委)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参事

  江海河湖孕育了江苏灿烂文化,也推动形成了沿江、沿河、沿海布局的沿线生产力空间,承载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是我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的主阵地。要统筹江海河湖协同发展,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重要发展轴带,塑造密集开发的城镇紧凑空间、自然人文共生的生态开敞空间,加快构建形成“三带两区四圈(区)”的区域空间格局。

  ——《加快形成美丽江苏建设的区域空间新格局》 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执笔人:林 康 王 进 金春鹏 李广众)

  环境美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构件,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追求环境美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价值诉求。环境美要美得有韵味。美得有韵味是环境美的核心价值追求,是环境美的高尚品位,也是环境美具有持久性和值得无穷回味的一种品格。环境美的韵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美,自然生态与生活环境的融合美,历久而弥新的永续美。

  ——《师法自然 让江苏美得有韵味》 方世南(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智能制造、在线教育、在线消费、工业物联网等“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为国内经济循环增添了新动能。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数智化”转型,必将有助于为“上下游产销对接”疏“堵点”,为产业消费“双升级”接“断点”,进一步熨平供需两侧的不匹配,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以“数智化”转型促进经济内循环》 岳中刚 张志华(南京邮电大学)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学林

  大众传播学中,媒介是传播链条中的中间环节,也是重要的关键环节。传播社会“去媒介化”后,传播内容不再依附于传统的媒介,而是随着“万物皆媒”的“万物”与社会共生,与人类共存。传播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环境中,像雨露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浸润式”的传播,让各种信息全天候、全方位地涌入受众生活,人们的注意力始终处于被不断稀释的状态。争夺注意力,将成为未来传播社会的关键。

  ——《浸润式与社群化:5G时代传播新趋势》 姜圣瑜(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级记者)

  新问题,新课题,新研究。在自觉继承中国古代大运河文化遗产、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新问题、新课题和新研究,尤其要在“大运河文化体系的本体性、主体性、继承性、民族性和原创性问题上做文章”。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研究,说到底就是做好“三篇文章”,即一是“大”,二是“运”,三是“河”。

  ——《新时代传承大运河文化需做好三篇文章》 潘天波(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