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董存瑞单手擎天完成壮举,成为中国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64年前,电影《董存瑞》再现动人场景,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首次将这位著名战斗英雄搬上了戏曲舞台,并获得了江苏艺术基金的资助。5月的首演结束后,锡剧《董存瑞》获得了热烈反响。当下,不少主旋律或现实主义题材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困扰,锡剧《董存瑞》如何让年轻观众走近红色精神,走进非遗剧种?
红色吸引力:不忘初心,是纪念更是激励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董存瑞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舍生炸碉堡的事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董存瑞是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19岁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这一题材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听说锡剧《董存瑞》创排,外界难免疑问:老故事如何“出新”?这样的题材年轻人会觉得好看吗?
从5月15日的首演效果来看,现场反响出乎意料的好。该剧截取了董存瑞参军、获得毛泽东勋章、炸碉堡等重点事件,展示英雄人物经战火洗礼不断成长的历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演出谢幕时,当饰演董存瑞的周东亮向台下敬礼,而台下的官兵也齐齐起立回敬的军礼的场景,更是让现场一度陷入经久不息的掌声之中。6月12日,CCTV-11频道《戏曲采风》栏目也报道了锡剧《董存瑞》首演当晚的盛况。
“我从小就看喜欢看《董存瑞》等红色题材老电影,每一次都看得热血沸腾,可以说他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锡剧《董存瑞》的主演、著名锡剧艺术家周东亮看来,董存瑞不仅仅是载入史册的英雄,更是伴随很多人成长的精神灯塔,这样的题材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董存瑞入党的那一幕,写着写着我就流泪了。董存瑞为什么入党?他的目的很纯真,就是为了争取到更多更艰难的任务。”在董存瑞身上,编剧、导演俞克平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他看来,现实映照是创排锡剧《董存瑞》的根脉,是纪念更是一种激励。
“《董存瑞》是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在太需要这样的作品!”在首演后的作品研讨会上,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刘俊鸿表示,这部戏集中刻画了董存瑞怎样战火中成长,怎样在血与火的锤炼下成长,具有时代意义。
据记载,董存瑞牺牲后,战友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找到一直鞋子,像是班长董存瑞的,大家于是对着这只鞋哀悼他们的好班长。而锡剧《董存瑞》开场第一幕,周东亮光脚上台,姐姐与母亲先后告别,母亲将一双布鞋给他穿上,希望他走人间正道,穿上这双新鞋,董存瑞才开腔抒怀,并与山里的父亲遥望别离,走上革命之路。临别一刻的人情世故与英雄豪情,极具感染力。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让人感受到了英雄题材的灵动性。不少观众表示,锡剧《董存瑞》虽然是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电影情节进行了糅合,从故事情节本身来说,并没有“标新立异”,但是“高大上”的精神背后,有丰满、充盈的细节支撑,让观众在英雄气概之外,能触碰人物真实的毛孔。
戏曲吸引力:南腔北风,地方剧种开新花
河北人董存瑞开口说的却是无锡话,会不会有违和感?在影视编剧、策划人杨劲松看来,用擅长人物细腻刻画的江南地方戏种,去演绎河北大地上的英雄诗篇,这种“南腔北风”不仅合适,而且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他举例说,当年沙家浜的抗日故事,先被上海创作成沪剧《芦荡火种》,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后才轰动全国。
戏迷高小姐看完锡剧《董存瑞》后,第一个反应是:没想到这种英雄题材很适合用锡剧去表现。事实上,这种感受不是巧合,而在剧组意料之中。
董存瑞虽然是英雄,但也是一名土生土长、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普通战士,这与锡剧艺术骨子力的基因——“草根”气息不谋而合。在排练过程中,主创摒弃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结合锡剧善于生活化的演绎、长于抒情的艺术特色,去追求艺术形象的生动、立体和活力。在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将内心情感与外在程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手眼身法步体现戏曲特有的美感,同时借鉴话剧、舞蹈等表演技巧,寻求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时尚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作为一部新编剧目,锡剧《董存瑞》行当均衡,重点突出。主要人物刻画细致、个性鲜明,集中完整的唱腔,不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描绘,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更是对锡剧声腔进行了突出呈现,保证了剧目的“锡腔锡韵”。
而因为是军事题材,锡剧《董存瑞》也呈现出了以往少见的战斗场景。传统锡剧以文戏为主,武戏少见。但是在锡剧《董存瑞》种,武戏却成了一大亮点。虎扑、吊毛、抢背、砸人等高难度传统戏曲程式动作恰到好处地运用,增加了剧目的可看性,也展示出省锡雄厚的艺术实力与能文能武的大团风范。
审美吸引力:不失传统韵味,拉近观众距离
作为第一个将董存瑞形象搬上戏曲舞台的作品,锡剧《董存瑞》少了“珠玉在前”的顾虑,有着开阔的创作空间。不过,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眼光十分“苛刻”,如何让红色题材兼具历史性和艺术性,做好现代表达,满足当代审美,是难题之一。
地方剧种最大的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声腔与曲调。这一次,主创人员在音乐的处理上动足脑筋,一方面,充分保留和发扬锡剧曲调的精华,另一方面尝试性加入现代化音乐元素,使曲调样式既丰富又多变,既新颖又不失传统韵味。仔细去听,锡剧《董存瑞》的音乐部分融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及交响乐等创新元素,更好地展示出解放战争这一历史背景的弘大气势。
在舞台美术的处理上,则是变“加法”为“减法”。秉承大写意的美学原则,简化、美化、意象化的布景,营造了一个简而不单、虚而不空的舞台空间,将舞台更多地留给演员,让他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而观众也通过演员的演绎,有了想象空间。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教授姚澜如是评价:耳目一新,音乐设计、舞台表演编排方式与时俱进,有大片一样的观感。还有观众在其中看到了影视化的表达,声光电等新颖舞美技术的应用,让我的体验很多元。整部剧目的舞台呈现,让我想到巴洛克油画;而董存瑞的人物立体丰满有个性,让我想到以前看的军旅剧里的许三多。”90后观众陈晨说。
“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实质内容,在历史的进程中,戏曲艺术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时代的戏曲作品,都会歌颂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与正能量,塑造时代的审美。”主演周东亮已经年过五旬,然而他所饰演的董存瑞,却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人。这样的年龄跨度,对周东亮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而在年龄之外,如何展现出战士的英勇之气和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也极为考验演员功力。在周东亮看来,戏曲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剧目更容易为青年或非戏迷群体所接受,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入剧场,感受先辈爱国情怀,不忘初心,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交汇点记者 陈洁 通讯员 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