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看书、绘画、唱歌、读剧……这个时刻,文艺的慰藉与力量
2020/04/08 15:55  新华报业网  

  电影院、剧场关闭,展览、演出停摆……这段时间,席卷全球的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眼下,春天到来,复工已然成为主旋律,生活也渐渐回归正轨。一路走来,文艺是陪伴每个普通人穿越疫情硝烟的重要支撑。除了有阅读、写作、绘画、音乐等文艺形式给予我们精神享受,更有那些蕴含在文艺之中的美和期待给我们力量。这些富于人文精神的珍贵品质,伴我们度过焦虑、恐慌,重整理性,向着美好生活不断迈进。

  一座座安静的“精神庇护所”

  当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社交网络上宣布,他终于有时间阅读詹姆斯·乔伊斯那部难读到出了名的《尤利西斯》时,很多人发出了苦涩却又会心的笑意。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而言都是一场严峻考验。暂时脱离社会化,回归居家生活,恐惧、害怕、焦虑、低落,这些负面情绪或多或少,在我们心中此起彼伏。诚然,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更多消磨时光、舒缓压力的方法,但是很多人还是尝试以文艺为寄托,去寻觅更有意义的生活。

  疫情暴发后,各大网站上一批“书单”“影单”飞速上线。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鼠疫》等文学作品纷纷成为书单上的热门。而《传染病》《流感》等一系列与疫情有关的电影,也因其警示与解压作用,成为众多推荐影单上的常客。不管是读书、观影、听音乐,还是作诗、摄影、挥毫、插花、品茗,“疫期文艺”在特殊时期内发挥着重要功效,成为一种怡情减压的有效方式。

  读书,或许是疫情期间最美的姿态。前段时间,一幕画面让大家印象深刻:在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位男性病人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看书,仿佛身边的纷繁嘈杂都与他无关。一本书,让他收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面对病魔,却能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地阅读,这种淡定的心态羡煞许多人。“感谢方舱医院里捧书的患者,让我们看到阅读的力量。”作家鲁敏如此点评。

  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精神伙伴。新闻称,近日英国各地的图书销量出现了飞跃式增长,其中大部头小说和经典名著的销量显著增长。很明显,当读者有了更多空闲时间时,阅读是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举动。知乎社区热门话题“因为疫情呆在家中的你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超过六成提到“看书”这件事。

  静下心来,面对疫情期间的压力和烦恼,找到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文艺无形中为人类建造了一座座“精神庇护所”。

  “知道要隔离14天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只带手机,要是连看十几天手机,眼睛会瞎吧?”这个清明小长假,因为工作原因需要进行封闭隔离的警察叶茗(化名),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组自己的手绘。整理行李时,除了带上零食和护肤品,她还特地往行李箱里塞了9岁女儿的一包60色彩色铅笔。叶茗表示,平时自己很喜欢画画,但是上班忙忙碌碌,下班还要吼孩子学习,根本没有时间也没心情。原本畅想着等退休之后好好练油画,现在忽然从天而降一段连续的闲暇时光,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带上画笔。

  自由创作的状态非常轻松,铅笔打底,彩铅涂色,叶茗先画了一幅挺应景的油菜花海。“人生中第一次隔离,刚开始有点彷徨。做点喜欢自己的事情,感觉心情舒缓好多,不然可能我要疯。”她笑着说。最近她还为《龙猫》这部暖心电影画了一幅,画面上是蓝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可爱的龙猫与小女孩,洋溢着神奇、明亮、轻松的感觉。“画画让我这样的中年人有了种喘口气的感觉,我会继续画下去的。”

  “与病毒较量的日子,怎么可能轻松呢!” 绘画,也为一线的普通医务工作者带来了稍许舒缓的心情。焦灼的战疫现场,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防护服上涂上了手绘,有的是向偶像的深情告白、有的是家乡的美食,天马行空的创意里透露着苦中作乐的积极精神。前阵子,援鄂的溧阳市人民医院90后护师史云奇画的一组方舱内医护人物在朋友圈走红。这位“灵魂画手”说,自己画画很简单,就是想舒缓大家情绪,也是留个纪念。画面上是她的同事、她的战友,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充满斗志。

  疫情如乌云,我们没有办法对痛苦视而不见,但是完全可以选择怀着乐观的态度,与忧伤和苦难共存。“即使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也不要浪费这段时间;听听音乐看看书,一起等待重新播放的那一天。”疫情期间,演员黄轩在微博上向大家传递着未来的希望。

  用文艺态度重新塑造生活

  曾经,电影院、书店、美术馆近在身边,仿佛并不稀缺。但当这些公共文化场所由于疫情影响纷纷关闭时,人们很快就发现它们如空气一般,不可或缺。文艺并不仅是有形的场馆,更是一种态度、气场和信念。疫情期间,人们用文艺态度重新塑造生活,重拾信心,让每一个平凡日子回归秩序。

  每天在家步行一万步,是南京书评人许金晶的疫情生活方式。这位文艺青年即便在隔离期间也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夫人在阳台上“蹦蹦跳跳”,爱唱歌的他则选择在家里一边步行一边高歌。“每天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不同的歌唱主题,用三首歌来串烧搭配。比如今天拟定的主题是‘江海之声’,选择了许巍、朴树合唱的《永隔一江水》,五条人乐队的《海风》,春秋乐队的《山海间》,像不像一个小型演唱会?”

  “信息时代,每天一上网,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向你奔涌而来。用文艺的方式来观察世界、打量生活,能够把你从疫情期间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许金晶说,文艺作品里有很多关于病痛、灾难的书写,能让人在短暂的焦虑、恐慌之后,进一步深入思考。最近,他重新读了加缪的小说《鼠疫》,做了七八千字的详细读书札记,更深刻地认识了疾病对人类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时,他系统地看了不少中国老电影,撰写了费穆导演的电影随笔。最近,他正在研究郑大圣导演的家族传奇历史,“他的外公是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黄蜀芹导演,我最近正在研究这个家族的史料和随笔,待疫情结束,就去上海去做这项访谈。”

  更重要的是,文艺能够帮助人的生活重新回归有序、常态。最近,许金晶在家中和夫人一起仿照清代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进行了饶有兴趣的实验,试水了“王太守八宝豆腐”“黄芽菜煨火腿”这两道古法菜肴。光是一道豆腐,就有着繁琐的流程,“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平凡的居家生活,在食物本身之外,也散发出生动的趣味。

  田野是一位南京的戏剧推广人。疫情期间,她在微信公众号“爱话剧”发起了一个线上活动“想把戏说给你听——书桌朗读会”。戏剧演出是讲究“沉浸感”“在场感”的,但这一次,天南海北的戏剧爱好者坐在书桌前,一起接力朗读剧本,体会别样的沉浸。“我们此刻虽然不在剧场,但是戏剧时刻与我们同在。”

  “书桌朗读会”特别邀请了国内七位戏剧人给大家推荐朗读剧本。南京学者陈恬向大家推荐了自己翻译的国外版《赵氏孤儿》,在这场分享会里,她提到,“每一个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唐诗则向大家推荐了《怀疑》,提醒大家在面对纷纭信息时,要始终保持审慎态度,保持自己的判断。这些理念都契合了疫情期间的现实,田野用“非常贴合当下、非常符合现实、非常令人惊喜”来形容这次活动。

  7个剧本,共有720位普通观众参与朗读。其中,让田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武汉的“朗读者”小刘。小刘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现在是一所大学的编导专业在校生,正隔离在家。平时,她一年会去剧场会看十七八部戏剧,而最近剧场的大门紧锁,小刘也几乎无法出门,年前的意大利歌剧《阿依达》、话剧《新茶馆》,以及她原本打算春天去看的音乐剧《狮子王》,都无缘现场。

  “这次有了书桌朗读会这个活动,圆了我们想看剧但是看不了的人的心愿。”小刘感动地说,“能够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戏剧爱好者一起参加这个活动,让我感觉很温暖。遇到难关和坎坷,我也不是一无所有,我还有戏剧在陪伴。”在疫情面前,妄言“诗意”或许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文艺最擅长的却正是在柔韧中绽放出坚强的力量。疫情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和团队给4.2万驰援医护拍肖像。他说,不仅是为了拍照,而是赋予照片一种力量。文艺,就是这样一种安静的力量。

  连接人类共同的情感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倾诉。正是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开始重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温对爱和美的感动,重拾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思索。

  文艺绝对不是轻飘飘的打发时间的道具,它可以是我们进行艰苦的思想跋涉的工具。豆瓣网友“沉静天空”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份私人书单中,总共列举了十本相关领域的书籍,有纪实也有小说,涉及了鼠疫、霍乱、埃博拉、艾滋……书里的句子,很多都能作为现实的互文,给予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比如,加缪在《鼠疫》里写道:“个人命运已不复存在,唯有一段集体的历史,即鼠疫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普雷斯顿《血疫》,则将触目惊心的病例,用田园牧歌般的语调叙述出来,其中的反差更令人悚然。“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讲述了各类病毒源与真相,发出严峻警示:“下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命病毒一无所知。”……瘟疫并非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这些书籍却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角度。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更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文艺,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让所有人用新的方式重新链接。疫情期间,一张医生与病人同看夕阳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一位医生送一位老先生去做CT检查的路上,停下匆忙的脚步,陪着他一起看了会儿夕阳,这温情一刻被永远地定格。这位87岁的老先生曾经是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医生撤离的时候,他在病房中特地拉了一首歌曲为其送行,让许多人泪目。在面对疫情这座沉重的大山之时,所有下意识的审美举动,都折射出令人动容的人性高贵。

  我们没有被沉重的现实击败,我们心中还存有爱和希望。所谓文艺,正是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一位海外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视角:“即便宅家隔离,奔放热情的意大利人民也能整出点名堂:自发组织的18点音乐会可谓横空出世,而且几乎全民参与,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人们每天晚上会在自家阳台摆好架子鼓、长号等,有乐器的敲乐器,不会乐器的也拿出家里的锅碗瓢盆来敲,甚至有人把手机手电筒当荧光棒在挥舞。这个热情的国家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爱是最光辉的灵魂闪光。”蔓延的疫情曾一度带来“至暗时刻”,但是文艺给我们带来了安慰、同情和理解。南京大学青年教师陆远去了先锋书店之后,对线下书店的惨淡表示同情,“特殊时期,买一包书,大概就是最好的共克时艰。” 当北京著名书店“单向空间”发出求助信后,众多网友加入了众筹行动。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文艺如同汪洋大海,连接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疫情期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线上为学生讲解唐诗宋词。这个时候读诗词,有什么意义呢?他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读诗的终极目标就是读人,阅读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脉搏,就能接受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他提倡说,我们可以借鉴儒家“易地则皆然”的思维模式,“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共同抗击肺炎病毒,医护人员正在第一线出生入死,同学们暂时无法参加实际斗争,就让我们遵守国家的要求,自觉在家闭门不出,为隔绝病毒传播尽一份力。当然,闭门在家也不应虚度光阴,就让我们利用这个漫长的寒假多读一点李、杜、苏、辛,从那些诗词精品中汲取丰盈的精神力量,为将来成长为钟南山那样的国士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艺术的精神影响力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观众情绪情感产生各种作用而实现的。”评论家毛贵民说,文艺也是这样,一部好的作品给人情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疫情肆虐时,我们可以依靠文艺认识未知的世界,鼓舞我们的精神,增加精神免疫力,大家一起参加抗疫战斗,一起战胜病毒,夺回美好生活的自主权。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