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南京历史上哪些地方产茶?5月21日是第四个“国际茶日”,在国际茶日来临之际,5月19日,品茶香 享非遗——“国际茶日”南京茶文化雅集活动在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举行,记者不仅了解到南京饮茶、制茶的历史,传承人还现场展示雨花茶的制作技艺和饮茶礼俗。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黄龙岘茶文化村。
“南京有着悠久的植茶、产茶历史。作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山水城林’的生态格局,赋予了南京茶叶独特优异的品质。南京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王露明说。
中国史书中最早记载饮茶是哪个时期?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陶德臣研究南京茶文化多年,专门写过《历史时期南京茶文化的发展》一文,他认为陈寿《三国志·韦曜传》记载孙皓、韦曜君臣“以茶代酒”的故事,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饮茶史料。
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喜欢喝酒,在酒宴立了一个规矩:每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七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所以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喝茶有什么功效呢?三国时吴国秦菁所撰的《秦子》记载,顾荣之语曰:“无味如茶,饮而醒焉。”这是讲喝茶可以醒酒。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名士任瞻南渡后,丞相王导以茶来招待他,说明茶在会友中已起到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茶还有祭祀的作用。南朝齐武帝母亲生前嗜茶,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正月,“高皇帝荐肉脍、菹羡,昭皇后茗、粣、炙鱼,皆所嗜也”,意思是他的母亲嗜茶,所以祭祀时特地用上了这种她喜爱的饮料。
不但如此,齐武帝还下诏,把以茶为祭的礼仪推广到此后所有祭祀活动中。
萧子显《南齐书》卷二《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条载,齐武帝曾下诏规定:“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的礼仪由齐武帝亲自推广践行,使之更加流行起来。
传承人炒茶:杀青。
南北朝时,南京还出现了以茶为赐的首次记载。南朝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记载梁简文帝萧纲所赐“米、酒、瓜、笋、菹、脯、鲊、茗”等8种物产。
以茶为赐是以茶待客礼仪的拓展和深化,表达的是上级的宠爱、恩惠、褒奖、鼓励或敬意、思念、祝福、关怀等等美好情感。
陶德臣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繁荣时期。栖霞山是史料记载的唐代南京产茶的明确地点。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载:“摄山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
这首著名的诗就是《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陆羽寄居栖霞寺与采茶、试茶、研究的时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陆羽好友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采茶》这样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盈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正因为南京及其栖霞山在中国饮茶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才引得诗仙李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寓居栖霞山,品茶赋诗。该诗说:“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仍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是中国第一篇“以名茶入诗”的诗篇,因而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诗也是南京饮茶风俗盛行的间接反映,为南京茶文化增添了光彩照人的色彩。
明清时期,南京饮茶兴盛,茶馆勃兴,同时植茶业有了新的发展,茶叶质量得到提高。这两点都是南京茶文化繁荣的标志。
《客座赘语》中对茶的记载。
明代,南京为东南茶叶贸易管理中心,饮茶之风兴盛。明代顾起龙《客座赘语》谈到南京为茶品会聚之处,人们饮茶盛行:“而五方茶品至者颇多,士大夫有陆羽之好者,不烦种艺,坐享清供,诚为快事。稍纪其目,如:吴门之虎丘、天地;岕之庙后、明月峡;宜兴之青叶、雀舌、蜂翅;越之龙井、顾渚、日铸;天台、六安之先春;松萝之上方、秋露白;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岁不乏至。能兼而有之,亦何减孙承祐之小有四海哉。”
丰富的茶品,优质的茶叶,满足了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反映了茶叶消费市场的广阔及饮茶之风的兴盛。
入清后,南京的茶馆业勃兴。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载:“(南京)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这表明南京茶馆数量众多,远远超过极为普及的酒楼,分布区域也很广泛,这当然是饮茶风俗极为发展的证明。
清代,随着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南京植茶业得到发展,茶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记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
同治《上江两县志》云:“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这里首次讲到钟山产茶。
南京的江北也产茶了,地点主要在江浦。光绪《江浦埤乘》载:“女儿红,茶名也,浦口人于春间采制,贩运苏沪。又以珠兰熏茶之法,尤以浦口为工。”说明江浦茶制工精细,深得市场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传承人炒茶:揉捻。
光绪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本境植物品考》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惟城西五台山茶,树本不高而叶茂,同治初,江宁涂太守宗瀛所种,尚有数十株耳。”
南京植茶业的重要事件当数清末江南植茶公所、茶务讲习所的筹办、建立。江南植茶公所是清朝廷于1906年建立的全国第一个茶业试验场。试验场机构在钟山霹雷涧原中山陵15号附近的今海底世界一带。除这一带的茶园外,试验场在青龙山还有六七十亩茶园,在城南丁家桥设有一个“茶务讲习所”。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当时江苏省内的茶叶专业和制茶高手于中山陵园,选择南京上等茶树鲜叶,经过数十次反复改进,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以此来意喻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并定名为“雨花茶”,使人饮茶思源,表达对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1959年春创制成功,正式定名为雨花茶。
据王露明介绍,南京雨花茶开创了中国炒青型针形类绿茶制作技艺的先河。造型独特,品质优异,采制过程全部手工完成。雨花茶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筛分)、烘焙”七道工序,其中整形干燥是形成其独特外形最为关键的工序。成茶形似松针,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色泽润绿,白毫隐露。经沸水冲泡,芽叶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香气浓郁,汤色清亮,滋味鲜醇。
传承人炒茶:搓条。
现场,雨花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彭贵华及其他传承人“就地取材”,现场用黄龙岘茶文化村产的福鼎大叶茶展示雨花茶的制作技艺。摊放、杀青、揉捻、搓条抓条、精制、烘焙,雨花茶制作技艺已有一套完整、标准、有序的工艺流程,“这一套工序做完基本要一个小时,一锅最多炒一斤茶叶,并且出茶量最多只有2.5两,所以纯手工炒制的雨花茶产量很低的,一天能炒出2-3斤已经是体能相当好了。”从事雨花茶制作40余年的彭贵华在炒茶间隙介绍道。
饮茶礼俗展示。
值得深究的不仅有雨花茶的炒制技艺,雨花茶饮茶礼俗也颇有讲究。“从古代开始,场合不同,雨花茶冲泡手法、使用的器皿也不同,今天我们展示的就是功夫冲泡法做出来的盖碗茶。”雨花茶饮茶礼俗代表性传承人王荣华告诉记者,这种方式泡出来的雨花茶茶香、茶味都更加浓厚。
相关新闻:“茶和天下·雅集”南京专场活动亮相斐济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重点工作部署,当地时间5月20日下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和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茶和天下·雅集”南京专场活动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通过“观六朝茶礼”“赏盛世之花”“品雨花香茗”三个活动部分,向斐济民众现场展示了南京悠久的茶文化和深厚的茶事底蕴。
来自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李劲芳、李舟两位茶艺师,为大家展示了六朝时期的饮茶礼仪,现场如同展开了一幅古老的画卷,弥漫着远古的茶香。
斐济人男女老幼都爱花,南京剪纸非遗传承人张钧,用精湛的技艺现场剪出了斐济的国花——扶桑花;与此同时,南京绒花非遗手工艺人李璐,制作出了盛放的牡丹,虽由人做,宛似天开。两位非遗传承人的精彩展示,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最后,茶艺师为现场的观众展示了雨花茶泡制。
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旅局和斐济中国文化中心还将在斐济Ramada大酒店举办“茶叶天下·雅集”活动楠迪专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南京江宁文体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