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间,江苏省徐州丰县大沙河从昔日“戈壁”变成果海,蝶变为人与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范。
5月初,刺槐盛开,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甜香,深吸一口气,令人神清气爽。在通往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湿地公园的路上,连绵生长着近5公里刺槐林带。有30年树龄,主干挺拔,枝干交叉,雪白的槐花在枝头竞相绽放。
资料图 游人在江苏丰县大沙河盛世梨园写生拍照游玩。图片来源:东方IC
一曲《穆桂英挂帅》,逐渐清晰,95岁的大沙河镇二坝村村民刘开中,头戴礼帽、胸挂“戏匣”,坐在大儿子骑的电动三轮车上,赶集去吃早点。“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在他的少年记忆里,黄河故道、大沙河两岸到处是荒沙盐碱,只长茅草不长粮,人们“逃荒去要饭,归来不见房”。
记者在大沙河水文化展示馆看到,黄河冲出的河道,常年多枯,只在汛期行洪走水,流经之处留下几尺厚的黄沙,经烈日曝晒、狂风旋裹,形成连绵不绝的沙丘,低洼之处,水涸后留下大片的盐碱。
在刘开中的指引下,记者登上残存的土筑明代黄河大堤,一户村民正在堤下放羊。这段残堤,见证了“多沙、善淤、易徙”的黄河在流经丰县南部660余年里,改变地形地貌、紊乱水系、最终改道冲破堤坝的历史。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丰县图书馆原馆长、大沙河人朱以林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沙河两岸掀起大生产劳动热潮,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兴建果园。“在我的同龄人中,名字里用‘林’字的很普遍,这正是大沙河给人们带来的独特历史记忆。”
“十里刺槐林,在苏北地区并不多见,它是人们在贫瘠沙地上种出来的绿色屏障。”二坝村党支部书记唐世营说,刺槐根系发达,沙地成活率可达90%,防风固沙效果好。1988年,大沙河人民再次向沙地进军,全县数万干部群众仅用两年时间,开挖出平均宽近270米的大沙河中泓河道,建起夹河闸。丰县境内由此形成由华山闸、夹河闸控制的二级河川水体,一次蓄水达3000万立方米,年调蓄量可达1亿立方米,让两岸30万亩果树、农田摆脱干旱。截至2014年,丰县累计投资2.06亿元,对16.8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蓄水量1300万立方米,改善85.7万亩农田灌溉条件,可满足日供生活用水20万吨、工业用水30万吨的要求。
资料图 游人在江苏丰县大沙河盛世梨园写生拍照游玩。图片来源:东方IC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不许采摘槐花。”城管队员李国营骑电动车在刺槐林巡视,看河、护林,一日不辍。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立波介绍,此处河道水域水质纯净,全线达三类水优良级别。去年初,经原环保部南京环科所专家观察确认,42只青头潜鸭首次现身于此。这是迄今为止在江苏境内发现的青头潜鸭最大种群。“青头潜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仅存500余只。它们生活在芦苇、香蒲丛生的中小湖泊,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现身这里是对我们近年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肯定。”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水质,使得大沙河区域拥有丰富的动物种群,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得以维持。特别是上游的二坝湿地,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没有人为干扰,成为动物的栖息地。小鹀、大鸨、白眉鹀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白鹭、灰鹭、野鸭等更是随处可见。记者行走在二坝湿地亲水廊道边,晨曦初露,鹭鸟鸣叫,振翅起舞,灵巧的鹀鸟在枝间跳跃,成群的野鸭在如镜的水面嬉戏。夕阳西下,晚霞与粼粼的波光辉映,倦鸟归巢,芦苇在清澈的水中映出道道剪影。“十里黄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顷荷花荡、万亩梨树园”的独特风光,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果都大观园内的大观楼上远眺,满目绿的世界。依托醉人的生态环境,当地建起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西起安徽省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东至阚楼闸并向下游延伸,总面积6000余亩。二坝村、西陈村村民积极响应,纷纷退田还林、退耕还湿、退渔还湖。
站在明大堤上,远眺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划分清晰,并分期建设刺槐林、芦苇荡、荷花漾、梨花岛、宣教馆、明大堤、滑草场、生态泳等体现湿地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资料图 在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拍摄到的在水面嬉戏的成群青头潜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西陈古村拥有特色田园文化,整体建筑体现“白墙朱柱”汉风民居风格,采用了仿古格栅、砖雕彩绘、青瓦漏窗、编钟书简等装饰手法。村庄入口处建有汉阙、客服中心,中部建有村民茶社和特色水吧,西部建有戏台、村史馆等。南部配套建设果酒坊、豆腐坊、榨油坊、梨木雕刻坊等特色农业体验馆。宜业、宜居、宜游,一个颇具乡土魅力的古村落展现在眼前。
记者采访期间,一个来自安徽的旅行团恰好入住,几竿翠竹,三五瓦缸,一排枯枝……都成为游客们眼中的别致风景,引人拍照留念;几盘农家野菜,美酒清茶浅酌豪饮,大伙流连忘返。
如今,黄河故道大沙河畔已成为近悦远来的和谐之地。5月10日晚,在二坝湿地广场,一场广场舞联谊赛如约开启,各村自发邀请的邻省村民舞蹈队应邀参加。他们从“房搭山、地连边”的地域近邻,实现了“亲如一家、和为一村”般守望相助。
2017年,安徽省潘坝村计划修一条从湿地公园通往本村的道路,其中200米长需占用二坝村的土地。村民们二话不说,免费为对方平整提供宽8米的路基;2015年,同样的情景也曾在潘坝村上演。
骑电动车,不用10分钟,村民李胜林带着记者穿过长1500米的跨省村道。道路尽头,是一株近200年树龄的“梨树王”,树冠如盖,占地约半亩,主干需两个成年人环抱。它每年产出的6000余个“寿果”,给村民带来不低于6万元的纯收入。古梨园还有20棵180年树龄、100棵150年树龄的老树,都被纳入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保育范畴。
大沙河仍在流,安然、恬静,容纳无限风物和光景,几经蜿蜒,多次转变,铅华洗尽后,那一草一木都跃动着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音符。
交汇点记者 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