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要闻 > 正文
擦亮高质量发展文化底色 ——四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2019/09/19 22:31  新华报业网  杨丽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产业持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人们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和美好生活。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我省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差距。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以文惠民,要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供需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努力推出一批充分体现江苏特色江苏精神的文化精品,用更多精品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推出一批主旋律、标志性、正能量的文化作品;要积极介入全球文化价值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推动“精彩江苏”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提档升级,使之成为传播江苏、展示江苏魅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打造一批代表中国、代表江苏的标识性工程,既刷新城市的“面子”,又丰富惠民的“里子”,让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仅“能吃饱”,而且“营养高”。

  以产“强”文,要在做好“文化+”文章上下功夫,构建高端化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建设高质量需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和创新带动作用。要把握好“互联网+”“文化+”的时代机遇,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生态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通过制定分层分类支持政策,做强做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构造高水平的江苏文化企业生态圈。要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文化资源转化模式,深度挖掘江苏文化底蕴、内涵、价值,带动旅游、影视、出版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以人“兴”文,要在人才队伍培养上下功夫,推出高峰性文化大家大作。人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完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持续加力,但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突出,“大师”“大家”级的人物还是偏少。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出名家大师引进与“名师带徒”培养系统计划,努力让更多的文化名家大师向江苏汇聚。切实优化文化人才的生存与创作环境,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文化人才加快成长。以江苏众多的高校与文化园区为载体,建立工作室、“众创”空间,打造集聚文化创意人才的园区、街区和社区,为做优、做精江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智力支撑。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从更高的站位把握文化建设的定位,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进一步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不断构筑江苏文化新优势,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