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的2019年即将落幕,中国政策科学院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徐洪才坦言,今年全球经济差强人意,尤其是美国带头引发的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对全球实体经济,包括金融体系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世界分化,中国对策,相较于他给全球经济打出的60分,颇为亮眼的是,徐洪才给中国经济打出了90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运行,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也为明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一些政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强调了2020年“稳字当头”。对此,徐洪才的预判是:“明年是6%左右,我预期是5.9到6.1之间。”
徐洪才指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稳中求进的基调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有不少看点。在财政方面,他表示政策要兜底,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特别是一些短板领域的投资,通过政府扩大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调动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投资的效率要提高。”同时,他认为要积极实现双升级,要瞄准老百姓新的需求,引导资金流动,培育新的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升级,“这是明年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从货币政策来看,我觉得稳健的基调不变,但是要适度灵活,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资金,还有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要大体上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因此要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徐洪才表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来降低融资成本,打通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特别是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
当天的2019年全球经济学家年会大咖云集,群贤毕至,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全球经济放缓时,中国的机遇在哪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是什么?对此,徐洪才坚定认为,中国经济将迎来五大机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国企国资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红利进一步释放;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
其中,最大的机遇就是立足于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中国还有约6亿农民,能不能够把农民变成现代化的市民”,实现产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摆脱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迈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还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市场体系的培育,形成一个城市农村之间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
徐洪才解释说,过去是一种单向的虹吸效应,热岛效应,农村向城市流动,未来要支持下乡,人才下乡、资本下乡、技术下乡,要盘活农村资源这一块,乡村振兴是最大的潜力之所在,带动老百姓消费需求的升级,带动基建投资的升级。“拉动经济进入后半场,农村城镇化后半场当中,或者说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白银时代过程当中,未来的十年我觉得机会还是很多的。”
交汇点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