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江苏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江苏作为?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近日推出《对话高校书记校长》专栏,邀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畅谈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考新举措,敬请关注。
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迈进
——对话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
记者:多年来,常州大学紧紧依托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精准对接地方和产业发展。学校是如何将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结合起来的?
蒋军成:常州大学是与改革开放同龄,因化而立、缘化而兴,是省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支撑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托学科和专业。建校41年来,学校坚持“化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具备从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精细化工、石化产业机械设备、石化设备运行自动化控制,到面向石化行业的安全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全链条。这充分体现了常州大学的办学初心:因石油石化而建,因石油石化而兴!相关学科和专业办出了特色和优势,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去年获得的国家与地方工程技术中心,都得益于优势学科和专业的支撑。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决定了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主动适应石油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具备有志于从事并贡献石化行业,具备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应用型石化人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如中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陆东等数以万计的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常大毕业生遍布了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其它行业。
紧紧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需求,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学校形成了若干个优势领域和优质科研研发团队,在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上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创新研制了一批助力企业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生产的新技术、新设备。此外,我们积极整合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资源,共同成立研发平台。2012年常州大学加入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设立常州大学分所,双方围绕炼油、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在柴油加氢催化剂、芳烃、合成气制乙二醇、对位芳纶、碳纤维复合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记者: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州大学如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蒋军成:常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能服务行业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去年,学校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出台了本科教育振兴计划,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路径。
具体来说,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深入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学校以智能制造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载体,试点探索“全程项目制课程”为引领的全新教学体系,全面构建“重塑教育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建课程资源、重组多元师资”的“四重”保障机制,着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标杆。
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持续实施“15551”思政课程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向同行。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和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高校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家红色文化大数据库、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全国34个红色文化场馆共建共育,设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创新思政课堂,打造了一批改革项目、示范课堂,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
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主动对接国际专业认证标准,首创校内认证式专业评估,率先试点文科专业认证,8个工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主动布局专业设置,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0个江苏省一流专业。
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重点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联合行业领军型企业,聚焦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度引入产业资源,建设人才赋能实践平台,培养面向新兴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围绕“产、学、研、创”核心要素,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成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产业学院,构建行业认证和学历教育一体融合的教学体系。
记者: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高校要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育产学研项目。目前,常州大学有什么创新举措?
蒋军成: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把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们搭好“台子”,铺好“路子”。学校主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09年设立了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专门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并于2013年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现拥有9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常州大学与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试点成立“江苏省技术转移研究院”,这是江苏省唯一一家专门培养高层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的专业机构,率先启动培养技术转移研究生的“试验田”。
我们找好“对子”,结好“果子”。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成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石油、中国一汽集团、今创控股等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等多领域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我们把科研和人才培养相融合,打破科研和教学“两张皮”。很多教授团队和科研项目,把本科生、研究生吸收进来一起参与。实实在在地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科研项目融会贯通,培养懂理论、能实干的有用人才。(交汇点记者 王拓 蔡炜 唐颖 通讯员 仲杉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