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医卫 > 正文
抗疫日志 | 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援鄂护士:“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020/02/06 16:26  新华报业网  

  记者手记

  首批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的第13天。一线的他们是诊疗人,也是病患心中的“定海针”。“重症病房里的患者,需要治疗也需要‘亲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朱平在她的抗疫日志里这样记载。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朱平他们把它做了自己的座右铭,在武汉一线,时刻践行着。她所在的重症病房,与平常的ICU一样,因为预防病毒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的隔离要求,里面的病患是不能有亲友陪护的,身患疾病,周围环绕着医疗仪器,来自医护人员的安慰是人性的传递、是温暖的传达。承受着生死压力,从事着繁忙工作,并没有让我们的朱平们敷衍了事,仍然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生死是冰冷的,医学是有温度的。谢谢最美的逆行者们,你们过滤了恐惧、焦虑、气愤、无力,给患者的是治愈,是帮助,是抚慰,是力量,还有医者那颗不变的初心。

  保重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回来。

  交汇点记者 刘畅 刘瑜

  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护士抗疫日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立春了。外面阳光明媚。

  从江苏赶过来武汉,我一直在重症病房(ICU)里工作。重症病房里的病人病情都相对比较重,因为预防病毒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的隔离要求,与平常的ICU一样,是不能有亲友陪护的。

  面对饱受病毒折磨的患者,我的心常常揪着。治疗、抢救时,我们看起来很严肃,医护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但在坚强的外表下,我们医护人员的心也会因为他们生命遭受威胁、与亲人即使同在一城也不能相见而哀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话,一直陪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重症病房里的患者,需要治疗也需要“亲人”。

  半小时前刚协助那位叔叔用吸管喝了一杯水,他又向我招手了,我前去询问得知,他又渴了,我连忙拿着杯子去接水。刚巡视一圈病房,发现前面X床叔叔的床头铃响了,我快速地来到他跟前,原来他想知道监护仪上数字的意思。叔叔听完我的解释,知道自己的指标都很稳定后,用右手向我敬礼。我连忙说,不客气,您有需要可以打铃呼叫我们。后来我发现,只要护士们来到这位叔叔床边为他解决问题的,他都会竖起大拇指或者敬礼。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疫情当前,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加油!有些阿姨说着当地方言,我也听不懂。这时,我会一边安慰患者耐心等待,一边急忙呼叫本地的医护人员。她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们。此时,我们共战一线,华夏一家亲。

  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护目镜、护目屏等,工作4个小时后,浑身都湿透了,脸上深深的压痕痛又痒。但一想到他们正在饱受疾病的摧残,忍受生命受胁的恐惧,就不敢松懈。

  我们不能立刻消灭病毒,但希望能够在艰难的时刻,给他们生的希望,暖的鼓励,一起走向抗疫胜利的春天!

  本文作者:朱平/江苏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医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