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五湖镶嵌,四水穿城,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治淮70年,淮安不仅成功解除了水患之苦,还着力挖掘、放大资源禀赋,将“水脉”“绿脉”植入城市建设发展,在“立法护水、系统治水、畅流活水、岸线绿水”等方面持续探索,全力打造河湖好风光,描绘生态新画卷。
立法护水,构建清水碧波法治屏障
河面碧波层层,岸边杨柳依依,河滩上,茂盛的芦苇一簇簇、一丛丛,立于水中,随风摇曳……走进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岸青水绿、飞鸟轻舞的生态画卷。
古淮河是一条黄河夺淮后的废道,曾上演一派浊浪滔天、泥沙俱下的景象。治淮70年来,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下,淮安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古淮河面貌得到极大改变。
为了保护和改善古淮河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在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淮安市人大首批开展《古淮河保护条例》立法,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古淮河科学保护,维护了河道生态健康;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的保护职责,建立健全了古淮河保护机制和管理体制。
系统治水,打造生态河湖国字样板
一见倾心白马湖,美丽风景惹人醉。很难想象美丽动人的白马湖以前只是沟壑纵横的白马大沟。虽然资源秉赋独特,但由于地处多县、过度围养等原因,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马湖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为切实解决白马湖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淮安全面加强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实施白马湖退圩还湖、退渔还湖工程;建设市区白马湖第二水源地;整合湖中散落大小不一的岛屿,建设以生态涵养、保育为主的大型湿地公园;实施白马湖沿湖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对湖区陆域和水域全方位生态修复;实施9300亩生态涵养林;对白马湖上游的浔河、草泽河等10条河道进行整治和生态修复。
通过一系列努力,湖区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白马湖净水面及防洪库容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1倍、1.6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核心区水质达到Ⅰ类水标准,生产、生活、生态在这里“三生”共贏。
畅流活水,彰显淮上明珠水城风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淮安坚持问题导向,在“活”字上做文章,陆续实施钵池山公园水系连通、板闸森林公园水系连通、柴米河水系连通、淮安区五湖水系连通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调水引流工程,完善主城区水循环体系,提高区域河网连通能力,盘活水系,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在完善淮安“四水穿城、二河绕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市水系格局的同时,创造出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连通和引流活水调度的新模式。
通过一批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主城区的水循环体系的显著优化与提升,全市水环境容量大幅增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愿景,逐渐展现在大家眼前。
岸线绿水,勾勒湿地之都美丽画卷
做活水文章的同时,淮安更依托水资源优势,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平整的沥青路面,生机盎然的多种树木,布局有致的多样花草……从空中俯瞰,金湖绿道就像一条环淮河入江水道的金色腰带,有机地联起东部健康养生度假区、南部生态休闲体验区、西部高效农业观光区、北部渔家风情展示区,使四大旅游功能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体。
据介绍,金湖绿道项目是美丽金湖全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依托原有的110公里的淮河入江水道以及高邮湖防洪大堤,打造一条300公里长全域旅游的金腰带。绿道项目穿插起点公园、三河湾水利风景区、尧文化体验区等景点。各个景点充分结合了金湖水乡特色,让人流连忘返。2016年2月,这里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今,金湖绿道已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万千群众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