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盘活存量环境资源,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还将有力拉动投资、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陈志鹏: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
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出台,这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首次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作列入省级专项规划。
《规划》就工业废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9个方面提出建设目标,并致力于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盘活存量环境资源,为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还将有力拉动投资、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陈志鹏说。
补齐短板,紧盯薄弱环节
作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省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交融,为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经济体量大、人口密度大、能源消耗大、开发强度大等现实,让江苏省的生态环境也面临高污染、高风险等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江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污染治理能力空间分布不够均衡、需求供给尚未完全匹配;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亟须提升;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措施尚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此,《规划》提出4个方面10大项工作任务,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
陈志鹏介绍,《规划》对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提出了新目标。记者看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新增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以上,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和主要涉水行业所在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陈志鹏介绍,江苏还将围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危险废物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以及清洁能源供应等3项任务“促提升”,围绕自然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和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等任务“强支撑”,围绕管理能力现代化“提水平”。
科技支撑,聚焦智慧化运行
绿色低碳、科技赋能。对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规划》提出,将采用大量的科技手段,以提高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对于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规划》提出,将建设一批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等保护基础设施;建立省级本土生物标本库和DNA条形码库,推进物种DNA编码信息集中管理。
为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开展环境DNA(eDNA)、生物毒性等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重点推进其在长江干流江苏段及全省重点湖泊鱼类群落多样性方面的监测与评价的应用;加快推进全省碳监测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全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和技术应用。
如何加强固定污染源全过程动态监控?《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江苏省排污许可领证单位排污、视频、用能联网监控全覆盖。发展固定污染源二(口右加恶)英实时自动采样技术,推动垃圾焚烧企业安装污染源二(口右加恶)英实时自动采样设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目前处于世界第一梯队。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和应用全球领先。这些高新技术也将在“十四五”期间,用于提升江苏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化发展水平。记者看到,《规划》提出,将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大对智慧能源体系、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全过程智能化处理体系等的探索建设力度。以数字化助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园区、区域整合现有资源,搭建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将各类设施纳入统一监管,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及预警,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系统。
“《规划》的实施将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优化空间布局,保障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增强生态环境监管效能,为全面提升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物质保障和硬件基础。”陈志鹏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