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探索创新保护途径与方法,取得显著成果。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工作显示,目前全省的物种数已经更新到了6903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1999种,陆生脊椎动物449种,水生生物2537种,昆虫1918种。对比去年,一共增长了857种,其中增长的近60%的物种为水生生物。另外在调查中,也记录到了松叶蕨这样在江苏极为少见的孑遗植物小种群,并且生长态势良好,种群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今年4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苏办发〔2022〕18号),在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构建形成“1+8+N”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1”是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目标;“8”是明确8个重点工作任务方向;“N”是提出若干具体的方案或措施。
此次,《实施方案》结合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情况,围绕生态质量指数,生态安全缓冲区,就地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等10个关键词提出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江苏做法。据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介绍,自2017年起,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全域大部分区域已经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工作,并计划在2023年前完成所有县域的调查。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记录到的物种种类数也在不断的更新。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过程中,江苏也在不断更新方法。如使用eDNA方法对水生生物物种进行观测与识别,可以高效快捷的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重要补充,eDNA的监测方法的使用,不仅相对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还具有监测范围更广,具有可重复性等优势。此外,新的鸟类智能识别系统也已经投入使用,这也是江苏省在生态监测领域开拓的新方向,通过高清摄像头的拍摄与AI智能学习算法,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并且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以提升识别准确率。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的关键。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编制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是全国首个自然生态保护类的专项规划。在立法研究层面,目前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在研究制定,同时也在争取把它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项目中。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江苏省目前已有超过80%的县域开展了本底调查工作,每年都在不断的更新我们记录到的物种种数,为江苏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切实的数据基础。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