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东坝启动新项目,让有机水稻种植实现氧化亚氮排放减少5%—10%目标
一粒米固碳减排的“江苏探索”
高淳东坝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于7月28日启动,标志着一粒米固碳减排的“江苏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和工业、交通等领域相比,农业碳排放有哪些特点?农业种植固碳减排的实现路径有哪些?一粒米固碳减排的“江苏探索”,又将给未来农业、“双碳”目标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何减?农业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第三大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中国土壤学会碳中和与全球变化工作组成员程琨长期致力于农业固碳减排计量与评价研究,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为111.8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农业为8.3亿吨,占7.4%。不过,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占比达48%;在江苏,一公顷水稻从种到收约排放240公斤甲烷、1.5公斤氧化亚氮,各相当于8160公斤、447公斤二氧化碳——作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100年尺度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的34倍和298倍。
“农业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大来源。”生态环境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纪兵告诉记者,固碳减排,既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5月7日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等6项任务,实施稻田甲烷减排等10大行动,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如何减?研究固碳减排关键技术
东坝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将围绕构建有机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计量模型、研究有机水稻种植固碳减排关键技术等5个方面展开。在研究关键技术方面,技术人员将以和睦涧村500亩有机水稻为依托,筛选具有潜在固碳减排效果的新型技术模式,指导示范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束后,量化不同技术模式的固碳减排效果,确定有机水稻种植固碳减排的最优技术模式。项目目标是实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累计减少5%—10%,耕层土壤固碳速率增加30%—50%。
张纪兵表示,和普通水稻不同,有机水稻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而是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同时采用生物质炭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实现固碳减排,“我们希望通过固碳减排技术,引导农业向传统种植理念回归,但又不是简单化回归,而是采用测土配方、无人机、滴水灌溉等现代农业高科技手段,让农业种植在保证粮食安全基础上减少碳排放。”
记者获悉,技术人员还将根据项目有机水稻种植特征,建立研究区域所在农业区稻田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基于建立的数据库,采用多变量回归、机器学习等手段,构建有机水稻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模型和土壤固碳计量模型。
专家说:未来农产品将新增碳标签
东坝街道党工委书记孔和云表示,东坝和睦涧村从2009年起开始种植有机水稻,目前有机水稻规模已达2600亩,连续11年通过有机认证,“和睦涧村拥有良好的固碳减排探索基础,希望产学研用共同发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新路径。”
张纪兵表示,采用固碳减排技术种植的有机大米,包装上除了营养标签外,还会新增一个碳标签,即通过标签形式,将有机大米生命周期内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用量化指数标识出来,明明白白告知消费者大米的碳排放量。
碳标签的好处显而易见。张纪兵表示,在产品包装上加贴碳标签,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低碳商品的采购需求,从而引导、倒逼其他种植主体也采用固碳减排技术;积极探索碳标签制度,还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国内大米走向国际市场做好技术储备。
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相继实施碳标签制度,从消费端引导低碳化的生产制造。未来,碳标签很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碳标签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高淳东坝实施有机水稻固碳减排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率先探索,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孔令辉评价。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