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26.9%;水环境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江水、江岛巨变,江岸迎来“新生”——大美南京,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
远眺玄武湖,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好一幅山水城林的秋日美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董家训 摄
江豚,被称为“长江微笑天使”,曾经一度难见踪迹的它们,现在种群正在恢复。
今年8月,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南京、镇江、马鞍山两省三市共同立法保护“长江微笑天使”,也是全国首例流域性单一物种协同立法。
9月,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在南京启动,这也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后,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据科考队员介绍,科考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在南京发现了长江江豚,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长江江苏段还发现了很多母子豚,这说明长江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守护“长江微笑天使”,是南京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南京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户外运动爱好者钟旭有个习惯:在户外跑或者骑行时,会拍下一张自己和大自然的合影留存。翻看旧照片时,他发现,“南京蓝天越来越多了!”
9月29日傍晚,很多南京人的朋友圈被当天的晚霞刷屏,在玄武湖畔城市天际线、在高架的尽头、在田野乡村……瑰丽的晚霞像一对张开的翅膀,久久停留。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全市上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而蓝天幸福感,就是这十年来南京人最触手可及的感受。
打好蓝天保卫战,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南京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提升至2021年的82.2%,大幅提升26.9个百分点,南京人的蓝天增加了足足100天!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达62.3%。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曾经秋冬频频出现的灰蒙蒙雾霾天,到如今抬头可见的蓝天、星辰,南京用一微克一微克削减污染,挣来了一天多过一天的好空气。
碧水保卫战则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十年前,南京水环境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5.2%;2021年全市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为100%,水环境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秋水映碧岸,潋滟入江去。
金川河,是南京主城鼓楼区汇入长江的一条入江支流。今天的金川河是南京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住在她附近的人知道,这条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污水下河、垃圾漂浮,金川河的“黑”历史一去不返,经过全流域系统治理,今天的金川河水质全面达标,住在河边的人们,享受到了亲水享美景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集中攻克,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3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森林覆盖面积296.9万亩,林木覆盖率31.9%,自然湿地保护率70.2%,林木覆盖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南京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以及“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不久前,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奋进新南京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绿色生态专场上,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发布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时如是表示。
江水、江岛巨变,江岸迎来“新生”
从打造“最美岸线”到评选“美丽庭院”,这几天,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詹阳和办事处副主任劳慧,一直在对7个村申报的“美丽庭院”及示范带进行现场检查、抽查。
“江中丽岛”八卦洲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推动长江大保护向纵深发展,让“最美岸线”“美丽庭院”点“靓”市民幸福生活。
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万里长江奔流入海,一条腹地辽阔的长江经济带也由此而生,以占全国约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2的经济总量。
2016年1月在重庆、2018年4月在武汉、2020年11月在南京,从长江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都是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南京是江苏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长江岸线总长280多公里。南京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有入江支流28条。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一江奔腾,水更清。2012年,南京有多条入江支流水质劣于Ⅴ类;2021年,全市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其中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平。
两岸蝶变,绿更浓!2016年以来,南京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实现“零化工生产企业”;与此同时,累计实施长江两岸绿化造林约1万亩,沿江造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聚焦入江支流整治,近年来南京构建起覆盖所有水体的保护责任体系,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在全省前列。市委主要领导和各板块、各部门党委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市政府和各区专门成立“水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办公室”,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钩负责省控入江支流治理。
与此同时,完成主城六大污水系统管网检测排查与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史上最严”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将所有不能稳定达标的入江河流全部纳入补偿范围。2018年以来补偿资金3.8亿元,有效建立起治水倒逼机制。
生态环境质量好不好,生物多样性是最终目标。南京着力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由洲岛到岸线、再到全域,推动“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进退”之间再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作为长江进入南京的第一洲,新济洲曾经是“环境不好、生物不多、防汛不安、出行不便、生活不富、群众不满”的“六不”江岛。在实施政策性移民的基础上,南京率先探索“整体性、原生态、系统化”的湿地保护新路径,变荒岛为美丽绿岛——岛上植物增加到555种,鸟类增加到194余种,铜鱼、苍鹭等珍稀动物达269种,南京段江豚数量由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曾经的“荒芜萧条地”成为“生态聚宝盆”。
2016年,“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复。“六不”江岛实现“长江大保护得强化、生物多样性得优化、水体原生态得净化、整体性环境得美化、制度性成果得固化、可持续发展得深化”的“六化”综合效益。
江水、江岛巨变,江岸也在迎来“新生”。
近年来,南京深入开展岸线清理整治和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岸线整治项目数量、拆除体量、清退生产岸线长度均为全省第一。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生产岸线37.6公里,完成226个干流岸线清理项目,中心城区生产岸线全部退出。浦口“十里造船带”变身“春江十里”风光带。风光带风景如画,文旅资源得以深度挖掘,“美丽经济”更具动力。
退出历史舞台的不止一个“十里造船带”。沿江而下,长江江宁段建成绿色亲水滨江公园,建邺鱼嘴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胜地”,雨花台区梅钢9号路片区打造三山矶公园、重现江畔明珠胜景……长江“黄金带”镶上了众多“绿宝石”。
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也在南京孕育了历史悠久的金陵文脉。南京已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行动方案和工作要点,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建设工作;编制全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指引,围绕3大体系7大类22个领域开展系统谋划,滚动建立市级项目储备库。南京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策划文旅融合项目,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加快打造底蕴深厚的人文示范段。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南京段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继续深化“与江共生、拥江发展”的南京实践。
“锈厂”变“秀场”,城乡换新颜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国庆节前夕,位于江北新区的杏湖公园试开放,这个曾经的电厂粉煤灰堆场,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美丽公园。滨水栈道上,家住天润城的陈志龙走走停停,用镜头拍摄着湖光秋色。“你看那水中的野鸭,还有湖心岛上的白鹭,真是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陈志龙说,杏湖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变了过去粉煤灰堆场的环境污染,更实实在在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回应了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期盼。
回应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环境的新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文化植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连续多年实施精细化建设管理行动计划,发扬工匠精神,做足绣花功夫。通过对全市水环境、市政道路、市容市貌、园林绿化等领域进行提档升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锈厂”变“秀场”,荒山成公园,街角增绿色,南京结合老城更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十年之间,新建200余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500平方米以上公园超过1100个。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绿道,总里程达1582公里。一江两岸亮出魅力滨江岸线,废弃矿山宕口重新披绿。
今年8月,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公布,南京江北长江岸线湿地保护环境提升工程等5个项目入选,占据全省近三分之一名额。
目前,南京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18平方米,基本建成全长约60公里滨江风光带,完成22公里城墙主体维修并对外开放,实现了总长25公里的内秦淮河的河岸贯通。2021年又启动实施城市品质再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拟建300公里以上绿道,整治16条美丽街道,设置50处以上“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公园城市建设,打破“在城市里建公园”的传统思维,实现城市建设公园化。
“绿带”环城、“绿园”美城、“绿珠”遍城,南京将把市民心心念念的幸福感扎根在美美与共的“公园城市”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初秋时节,高淳桠溪街道蓝溪村石墙围自然村仍是满目苍翠,一栋栋乡村民宿掩映在绿荫中,村道两边是大片金色的花海,空气中荡漾着桂花的甜香。
“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蓝溪村党总支书记张波介绍,十多年前,只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通往村里,其余都是石子土路,出行不便,很少人愿意来;村里人除了操持几亩地,大部分外出打工谋生,“村子周围生态环境不错,但当时的石墙围愣是没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今天回头看,那时就像捧着一个‘金饭碗’在要饭吃。”
转变从2013年开始。当年,石墙围充分挖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依托地理区位、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陆续完成民居墙面复古砖覆盖,主支干道、环村路沥青化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随着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不少村民抓住机遇开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坐在自家窗明几净、精致诗意的庭院中,54岁的村民张富强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时感慨不已,“昔日石子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沥青柏油路,村后的大山还增加了一条石阶路从山脚直通山顶;以前晚上出门都要打手电筒,现在每条路上都有明亮的路灯;曾经杂乱的村貌如今大变样,房前屋后、池塘边,见缝插绿,原先熟悉的家乡成了主城市民眼中的‘诗和远方’。”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突出生产、生活、生态、村形、乡风“五美”标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乡村振兴之路。
7年前,有着650多年历史的江宁佘村还是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山村,2016年,佘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请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王彦辉教授及其团队,在保留原有乡村山水田林环境肌理基础上,对佘村进行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经过系统和全盘的提档升级,佘村所有村民都直观地感受到:佘村变美了——从前狭窄的泥土路变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家家户户的房屋外立面粉刷一新,村里还给安装了仿古木窗;现代化厨余垃圾生化分解站和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起来了,污水、垃圾不见踪迹;乡道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蔷薇、格桑花等各色花朵;古朴素雅的凉亭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
美丽蝶变的佘村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到来,成为市民心中“金陵古风第一村”,如今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动实践。
佘村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自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南京持续精准用力,全方位开展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建设。截至目前,南京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800多个,“五化”整治示范村111个;打造各级美丽庭院4.59万户,新建“四好农村路”超1000公里,完成2000公里绿化任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列全省第一,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51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回望十年,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绿色已成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常态。生态文明建设还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南京人民将继续砥砺前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建更加美丽美好的家园。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