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晓昊 通讯员 喻严 蔡蕴文 孔越辉 王帆)推动移风易俗是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文明乡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漆桥街道茅山村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做到喜事新办、破除陈规陋习”为目标,积极打造移风易俗基地,探索实施惠民服务政策,深入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现如今的茅山村,廉洁之风深入人心,善行义举不断涌现,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一方“八仙桌”,议出了现代村居新风尚
高淳人和八仙桌有着不解之缘,过去人们首选八仙桌谈生意、创大业,或者碰到难断的家务事,也可摆在八仙桌上一一分解。近年来,漆桥街道茅山村巧借“八仙桌”积极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通过组建“八仙桌议事会”等方式深入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有力推动移风易俗“飞入寻常百姓家”。
茅山村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援法议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八仙桌议事会”,建立“民生议事堂”,广泛吸纳村“两委”干部、“三官一律”“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网格员、调解员、乡贤等为议事会成员重点打造“八仙桌议事”平台,由党员中心户或威望较高的老党员担任“桌长”,邀请司法部门进行培训,在法律上、乡情上打造一套完善的议事班子。
一张八仙桌,四条长板凳,几盏茶水,村民们有了话家常、谈村务、解难题的新地方,党员干部也有了宣传党的政策、商议村域事务、解决纠纷协调等工作的好平台。今年以来,茅山村先后通过“八仙桌议事会”商榷解决社会治理、移风易俗、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各类居民自治议题30多个,用“土方法”办出了乡村新气象。
一座“喜事堂”,办出了民生喜事新面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慕虚荣,不讲排场,勤俭持家是正道”“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生活”……走进“喜事堂”,一条条淳朴的顺口溜映入眼帘。为推动移风易俗、抵制大操大办,2018年,茅山村依托党建风光带项目建设,探索创建了全区首家村民“喜事堂”,大力倡导喜事简办、廉洁民风。发展至今,茅山村已实现“喜事堂”全覆盖,书写了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新篇章。
“喜事堂”里,20多套桌椅整齐摆放,舞台音响设备一应俱全,浓烈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现在谁家有喜事儿,都优先选择去‘喜事堂’办,省钱卫生还大方,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谈起“喜事堂”,村民们各个赞不绝口。
建设好“民风阵地”,茅山村村委依托“喜事堂”,从利民、便民的角度不断优化和完善红事操作流程和办理标准,将红事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旗帜鲜明地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和攀比,真正做到为村民减负担、为群众办实事;宣传好“淳朴乡音”,茅山村通过制作12块宣传广告牌、出新300米移风易俗文化墙绘,进一步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党员活动日”开展道德讲堂开展专题讲座,发动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先行者、推动者,进一步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让勤俭节约理念深入人心。
5年来,茅山村“喜事堂”已接待婚嫁、升学宴等35场,党员干部上门入户宣传1000多户,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2场,服务村民5200多人次,切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真“移”真“易”。
一套“组合拳”,焕发了文明乡风新气象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目标,以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茅山村持续实践“1+6+N”社会治理新模式,探索完善“小微权力”清单制,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做实法治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持续为茅山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茅山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美治“六治”作用,凝聚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团队、法律顾问、人民调解组织、政法网格员及社会组织等N种力量,不断提升茅山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依托“德润亭”“援法议事长廊”等前沿阵地,有效畅通村民知法、学法、用法渠道,在村委“法治”上为文明乡风建设夯实了基础。
茅山村将村集体重大决策、三资管理、工程及采购、救助救济等7大类40项事项整理形成“小微权力”清单,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事务细化为清单,详细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事项要求,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交回到村民手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力打通“小微权力”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在村民“自治”上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了源源动力。
近年来,茅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称号,不断凝聚建设现代化文明乡村的发展合力。下一步,漆桥街道茅山村将坚持做好移风易俗大文章,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大实践,打好破除陈规陋习组合拳,吹响建设文明乡风冲锋号,为高淳高质量发展贡献“茅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