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戏,到南京!”
2023/04/17 11:34  

  4月17日,光明日报刊登《小剧场“触手可及”——从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展演看江苏文旅融合的积极探索》。

  日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幕。23部小剧场戏剧齐聚南京,涵盖话剧、戏曲、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观众走进剧场。这个春天总要来南京看场剧吧!

  双向奔赴的小剧场之约

  “一个小的剧场空间,表演区和观赏区之间的严格界限模糊了,观演之间的心理关系接近了,观演之间相互感应的强度、细腻程度以及直接交流的影响力都成倍增加,这使得演出能够在高度共情的双向交流气氛中进行。”中国剧协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说。

  其实小剧场的独特魅力不止于戏里的高度共情,还在戏外延伸扩展。

  在开幕首演《民生巷11号——之二》的演后谈环节,一位观众提问:“舞台正中央悬挂了一个时钟,演出时滴答作响,时强时弱,这有什么寓意吗?”

  “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时间的急迫感。年纪大了,这种感觉会非常明显,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我们。希望时间能不能慢一点,别再走了,我们快要追赶不上了。”编剧和主演肖明说。

《民生巷11号——之二》的主创团队与观众进行交流。

  面对面交流,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更懂戏,让戏剧更了解观众。

  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

  4月11日晚,大型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在国民小剧场上演。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非遗完美结合,50分钟的演出让观众意犹未尽。

  戏剧的艺术探索既要坚持本体规律规范的守正,也要注重创新求变不断向前。

  昆剧《伯龙夜品》以传统折子戏的方式构架完成,以黑白两色、一桌二椅的极简布景,恢复了四百年前昆曲角色的设置,还原了昆曲的“第一剧”和“第一人”。

  红色题材话剧《长明》打造了具有城墙、铁轨、镣铐等元素的实景3D模型,采用多媒体全息投影,还原了中共南京党组织“八挫八起”的历史真相,带领大家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题材丰富多元、表现手段多样创新,舞台呈现不乏探索求变精神,这是专家对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的集体印象。

  为推动小剧场建设更高质量发展,202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成立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通过“紫金艺术节小剧场单元”推出一系列原创孵化小剧场剧目,所有剧目都由青年写、青年编、青年演。

  文旅融合的城市之美

  “要看戏,到南京!”正如观众所说,来宁看戏+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来南京旅游,路过长江路,一看有个国民小剧场,门口的演出海报一看就很吸引人,立即买了当晚的票。”来自长沙的王新雨说,小剧场为她解锁了南京的全新“打开方式”。

  南京推出“金陵小剧场”平台,收集整理了全市107家小剧场资源,观众可随意切换到南京各区,了解该区域内小剧场的分布情况,查阅最感兴趣的小剧场相关信息;通过点击剧目、活动、视频、福利等子菜单,还可及时获知各个小剧场最为详尽的剧目资讯及导览服务。

  围绕小剧场,江苏完善集合文创产品、艺术普及教育等配套业态产业链,打造别具特色的城市文艺地标。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江苏多地涌现出“小剧场+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既提升了城市“文化首位度”,也为全国小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光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