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米糕、磨豆浆、研究斗拱文化……今年暑假,高淳漆桥街道高岗村接待了20多支研学队伍,一群群来自南京城的小学生,在这里度过了愉快又有意义的5天时光。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变成网红村,交出了成绩不俗的乡村振兴“暑假作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深度旅游体验的追求,以及“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需求,乡村研学游作为一种新业态,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产品。高岗村的故事,正是乡村研学游蓬勃发展的鲜活样本。这份“暑假作业”再次证明,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研学旅行和教育实践主题,推进“研学+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推动研学游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不过需要注意,在国内快速兴起的乡村研学游浪潮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乡村研学游尽管缀以“游”字,但和其他种类的研学游一样,本质是教育,并非包装成教育实践的旅游产品。当下,一些乡村研学游项目或游乐属性大于研学价值,或对乡村文化挖掘不够、浮于表面,或商业元素过多、课程缺乏特色……乡村研学游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补足这些短板,进一步突出研和学的价值,使之既有文化内涵,又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探索需求。
“田间劳作”是乡村研学游的重头戏。包括高岗村在内,国内的乡村研学游都会提供耕种、采摘、喂养牲畜动物等体验项目,但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还需要好好下功夫。农耕文化是人类最古老、影响最大的文化,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提供了解动植物生态系统、农业基础设施的机会,还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种植、收割和加工农作物,研究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生长周期、耕作技术等;并通过这样的深度体验,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喜悦,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勤勉等传统价值观,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总之,要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乡村研学游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方一方面应该从本土文化和历史入手,打造集旅游观光、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游客和学生最大化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另一方面,要与当地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密切合作,提升项目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色,让游客和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为了玩而玩。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我们期待乡村研学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更多样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实现多维度的发展与成长。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