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张“金名片”,带着港城土特产一起飞
2023/06/15 14:09  

  赣榆梭子蟹、东海水晶、东海(老)淮猪肉、灌南汤沟白酒、花果山风鹅、板浦滴醋……在连云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土特产,藏着当地乡村振兴的密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连云港市经过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商标有24件。去年12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首批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赣榆梭子蟹”榜上有名。

  地理标志可谓一个地区的“金名片”,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培育、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持续增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内在质量、市场声誉和品牌价值,巩固了地理标志区域特色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擦亮了发展名片,为促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连云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波说。

  一只蟹,“爬”向全国富了一方人

  眼下,正是休渔期。连云港各个渔港码头没了往日的繁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冷链企业正忙着出货。

  “没闲着,现在每天卖卖冷冻货。”一大早,赣榆区海头镇水产经销商韩宝达来到公司,安排员工整理冷库,和微信“好友”协商调货,忙个不停,“我们卖的蟹都是大规格的,小的就发到东港;唐山冻蟹卖得慢,那就把货发到赣榆……我这手机里,有全国各地的梭子蟹代理商40多家,本地还有40多家,哪里缺啥,我负责调啥。”

  50岁的韩宝达,被村民称为“蟹王”,2000年开始做水产生意,主营梭子蟹。去年,公司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销量占海头镇的60%,销往全国各地,北到沈阳、哈尔滨、北戴河,南到杭州、温州、宁波等地。“大家都知道,赣榆梭子蟹好吃,脂膏肥满、肉质细嫩,个头大。”韩宝达说,赣榆的气候特别适合梭子蟹的生长繁殖,为优良品质提供了先决条件。

  “刚做生意那会儿,一年卖20多万斤梭子蟹,到2015年左右年销量达到1000多万斤,常常供不应求。”在韩宝达和当地的很多水产经销商看来,销售量的倍增,和梭子蟹“获标”不无关联。

  2012年,“赣榆梭子蟹”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双标”身份加持,这只蟹声名远扬。锚定“用好一件地理标志产品、做强一个品牌、壮大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目标,赣榆区出台《赣榆梭子蟹地标产品养殖捕捞规范》《赣榆梭子蟹地标产品经营管理办法》《赣榆海鲜(梭子蟹地标产品)电商直播规范》等政策,大力扶持梭子蟹产业发展。

  近年来,赣榆区以梭子蟹为重点品种,建成了以海头镇为中心,辐射石桥、青口等地的万亩梭子蟹加工产业基地,生产的梭子蟹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21年,赣榆梭子蟹创产值20亿元,为万余从业者带来人均5万元/年净收益。梭子蟹主产区海头镇,2022年电商销售额达100亿元,带动2万余人就业创业。

  “由地方特产演进为‘国’字号地标产品,赣榆梭子蟹从地域消费转身全国销售,从提篮小卖变为电商直播,从传统行业发展为现代支柱产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品牌魅力。”赣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委员仲玲玲说。一个地标产品,悄然成长为带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金字招牌”。

  用好地标,铸造强企富民“金钥匙”

  “地理标志”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标明某商品的专属产地、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也是与产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密切相关的标志。“地理标志是优良品质和声誉的代名词,可以使产品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强企富民的‘金钥匙’。” 连云港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高明说。

  在连云港,多地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富民招牌——

  作为苏北地区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海水晶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对于这一张特有的名片,如何有效保护并打造“东海水晶”品牌?东海给出的答案是向“品牌集聚化、销售连锁化、产业规模化、服务提升化”方向发展,打造产品种类最全、经营范围最广和专业市场最大3项“中国之最”。“东海的特色水晶行业成为新风口。”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正强说,目前吸引7000多家企业、7万多名主播从事水晶销售,实现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从事水晶加工、营销及配套服务的产业大军有30余万人。2022年,东海县水晶产业交易额突破340亿元,今年1—5月交易额已突破200亿元。

  在灌云县,灌云大豆和灌云豆丹两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富民效应同样显著。灌云大豆采用“协会+地理标志产品+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每年种植6万多亩,而因为豆丹这道美食,灌云县根据大豆生产实际大力发展豆丹养殖。2021年,该县实施“灌云豆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动“灌云豆丹”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品牌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豆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灌云豆丹形成了一条包括养殖、销售、加工、餐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年销售额近10亿元,带动了数万人就业。

  东海大米、东海(老)淮猪肉、赣榆梭子蟹、板浦滴醋、花果山风鹅、汤沟白酒……近年来,连云港市各县区发展较好的土特产,正借由地理标志产品,提品质、打品牌、延链条、拓市场,进一步将地标产品打造成当地特色品牌。

  “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既能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能促进农村地区通过特色农业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致富。”高明说。而地理标志产品以独特地域、独特生产方式、独特品质和独特历史文化为基础,无疑具有更高的溢价,“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特色、产地等信息,地理标志产品恰恰满足了这些消费偏好,同时还满足了一些消费者文化、情感和道德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其溢价能力。”

  培育“金名片”,激发特色产业新活力

  目前,连云港市共有24个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地理标志的申报,有严格的要求和流程,审批时间在2年以上。”连云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副处长杨作宾说。“因为提交的材料要能说明产品的历史渊源、知名度和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要介绍生产所用原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安全卫生要求、主要质量特性、加工设备技术要求等。”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申报下来的地理标志,也不等于拥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地理标志重登记认定、轻品牌建设的现象一直存在。

  “一些农副产品被纳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实际申请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少之又少,导致地标产品品牌价值弱化,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没有真正发挥地标应有的效应。”高明说,“像‘石梁河葡萄’‘双店百合花’等几个地标并没有真正用起来,当地农民认为只要葡萄销出去了,鲜切花卖出去了,有没有品牌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

  “随着一些竞争力较强的外地品种逐渐进入本地,连云港地产的特色品种正面临考验。”高明认为,不断加大培育和保护力度,激活地理标志的价值能带动连云港的行业、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如何让地理标志产品充分发挥其含金量?目前,连云港正通过“握指成拳”的合力、挖掘“多渠道销售”的潜力,努力破除地标发展瓶颈。

  地理标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我们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企业、职工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共同做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争取多培育几个像‘赣榆梭子蟹’这样的拳头地标品牌,并以此起示范引领作用。”高明说,“譬如东海花生、新坝西瓜、浦南西红柿等,这些农副产品拥有一定人文历史、较高社会认知度、较大市场需求,均是潜在的地理标志资源。今年我们找准产品优势,重点抓好这几个产品的地标申报工作。”

  连云港的旅游业较为发达,旅游经济贡献率尚有提高的空间,提升旅游经济贡献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开发旅游周边产品。“我们积极探索‘地理标志+’新模式,创新推出沉浸式体验产品,升级消费业态、培育消费场景,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产品价值提升,实现特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高明说,比如东海的黄川草莓正打造“地理标志+旅游农业”模式,以“莓慕川情”草莓主题馆为起点,形成现代化、综合性的生态旅游农业园区,全力打造黄川草莓文化新地标。

  “我们希望抓好地理标志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鼓励地理标志产品走以质取胜和绿色发展之路,让产业发展越来越各具特色。”高明说,这些独具港城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定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夯实强大的物质基础。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