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高淳区漆桥街道高岗村,一栋栋别具特色的建筑与周边山水相互辉映,淅淅沥沥的雨点顺着灰瓦淌下,青石板路变得油光锃亮。
清华—高淳校地合作乡村振兴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当地探索构建的“小乡村+大学府”“校园+田园”乡村振兴实践新模式初见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高岗经验”,贡献“高淳力量”。
近年来,高淳区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集中力量打造了以茅山村高岗自然村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标杆。
在推动点上开花的同时,高淳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项行动计划”,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发展路径。
如今,在高淳,农业生产实现了由量到质的提升,农村发展实现了向城乡融合的迈进,乡村产业强了起来、农村环境美了起来、农民生活富了起来。
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里,农民宜居宜业、游客宜养宜乐,这样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高淳全域铺展开来。
牵手清华,探索乡村振兴“高岗路径”
高岗自然村隶属于高淳区漆桥街道,村庄户籍人口138人,共39户人家,常住人口约50人,村域面积约320亩。村庄地处小茅山田园综合体西北入口,是国际慢城核心区的门户,衔接漆桥古街与山慢城景区,紧邻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地理位置优越。
2018年,高淳区与清华大学“结缘”,在高岗村建立全省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2018年前,村里大部分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还有一些小孩子,青壮年流失严重。”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高淳工作站地方站长、漆桥街道茅山村党总支副书记蔡朝阳说。
学生的到来带动了村庄的变化,村庄人变多了,变热闹了。“村里改造后,已经有五六户从外面回来打工了。”41岁的高冈村村民诸春花说,得知自己想开农家乐后,清华大学的学生前后出了七八套方案,后来选择了学生乌家宁的方案,村庄总体规划确定后,将进入施工阶段。
三年来,高岗村通过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梳理空间资源,构建起雨花园(花卉观赏区)、艺畴园(农田演艺区)等六大功能区,通过“一环一轴”两条主路串联起村庄乡振文创社、省耕别馆等“一社四馆”,并成功导入教育研学、文创开发、生态餐厅、高端民宿等业态,形成了兼具美丽乡村与大学气息的高岗清华村。
“乡村振兴工作站”结合小茅山田园综合体规划,着力打造集耕养、教育、文创、游乐、食宿五位一体的清华耕读公社,既解决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又从城市带动更多的文化、经济要素到乡村来,尤其是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农地、入股开展合作经营、就地就业创业等途径,推动更多原住民成为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农民”,三年来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校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张张图纸变成了一处处实景,昔日的村庄旧貌换新颜。借助清华大学在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五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在活动现场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高淳站在高岗村探索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将工作站实践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和高度,相信不仅会成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范例,也将为中西部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样板和路径。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盛夏时节,走进漆桥街道双游村,道路宽敞平整,路边一片美丽的月季花海,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双游村党总支书记诸新良介绍,依托良好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打造的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在带动双游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村民除了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以打工赚取收入。目前园区带动本地用工4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
近年来,高淳区主动呼应数字乡村战略,建立区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和城乡全覆盖的电商服务网络,今年顺利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全区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11.5亿元。
螃蟹养殖业是高淳区的重要富民产业。螃蟹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营销品牌化的新路径。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开启了探索之路,园区在核心区永胜圩万亩示范园打造2.1万亩养殖基地,以500亩为一个工区,共划分为40个工区,先期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并将在15万亩螃蟹养殖基地逐步推开“工厂化”养殖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10亩地流转后,一年就能拿到3万元补贴,其他时间我在基地打工,还有一笔收入,跟以前一年到头都在蟹塘里忙活的日子比好太多了!”养殖大户李求根说。
“园区核心区2万亩规模养殖基地,共涉及养殖户10729户,近3.6万人。” 高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严涛介绍,目前基地已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开土地租金、劳务薪金、分红股金“三个一千”增收制度,即每亩蟹塘农户每年得到租金、薪金、股金各一千元收益,带动农民长久稳定增收。
在此基础上,农户还可通过技术入股,当亩产超过保底数量时还能额外拿提成。曾经的农民成为了螃蟹养殖的产业工人,除了可以减少风险外,更可以拥有稳定的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解决“三农”事业发展问题的前提。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淳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产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构建形成特种水产、特色园艺、休旅农业、生态林业和优质粮油的“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中螃蟹养殖连续多年稳定在20万亩以上,亩均效益突破4000元,产值超过20亿元,形成了产值规模40多亿元、跨度20余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螃蟹全产业”链条,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发展以品牌茶叶、经济林果、优质稻米、早园竹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品牌茶叶种植2.6万亩、淳青茶园成为中国最美茶园,建成经济林果基地2.58万亩、绿色优质水稻面积10.82万亩。
生态立区,美丽乡村建设处处皆景
石板路通向村内,连接起一栋栋农家小楼和民宿小院。近处,是绿意盎然的乡村庭院,远处,是被100多公里慢城绿道串联起的村落……在高淳区东坝街道小茅山脚村,静谧质朴的村庄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富有自然情趣。
推窗见绿,一步一景,得益于高淳区近年来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两湖抱城、东山西圩、绿水青山’的生态禀赋塑造了高淳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绿色家底。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的颜值和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与富民产业协同发展。”高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淳历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之说,良好的农村生态是助推乡村振兴的自然“家底”。
近年来高淳全面推开美丽廊道、美丽河湖、美丽城区、美丽园区、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美丽绿道、美丽田园“八大美丽工程”,扎实推进“三清一改”,累计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市级美丽乡村321个、区级美丽乡村600个。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高淳率先实现垃圾分类自然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布点村、无害化卫生公厕行政村、四级公路行政村、农村饮用水的“五个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全国首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
一个个美丽庭院绿意盎然、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硬化的村内巷道平整干净……2019年6月起,高淳把全域80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美丽大花园来打造,构建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升级版。将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统一行动日”,通过领导示范干部带头,带动了大批群众自发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高淳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自然“家底”,也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示范区等一大批生态名片。
依托绿色家底,高淳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特种水产、特色园艺、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先后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固城湖水产市场以及省级龙头企业9家,建成1051家家庭农场,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31家,创成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等国家级示范社7家。
高淳正统筹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区试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国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及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区联建联创”,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探索国资+、集体+、社会资金+等投入模式,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389宗、闲置宅基地3.7万平方米,导入“正福草堂”“村理”农家餐饮等项目10个。
高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高淳将以高岗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为带动,纵深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努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现代乡村升级版。
展望未来,一曲美丽乡村的时代之歌,正在高淳广阔田野间激昂响起。 (记者:朱泉 实习生:石子萱 通讯员:杨军、蔡伟)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