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王镇,研学旅游指导师潘文姣深度挖掘当地资源,设计多条研学路线;在贾汪现代农业产业园,宋超通过直播宣传家乡特色农产品,一天能接到上千个订单;在睢宁县,1800名秸秆经纪人“点草成金”,将小麦秸秆卖出高价……随着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农村职业划分进一步细化,农民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同时,不断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产品经纪人:
在买和卖之间牵线搭桥
睢宁县魏集镇地处黄河故道两岸,地势高,拥有悠久的种植西瓜历史,素有“西瓜之乡”美誉。西瓜收获季节,来自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大货车直奔魏集镇万亩西瓜基地,将皮薄个大的西瓜运往千里之外。当地西瓜的畅销,离不开瓜果经纪人的努力。
农产品经纪人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等中介活动,他们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调节供给,让农产品以更合理的价格,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作为瓜果经纪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魏集的西瓜品牌打出去。”魏集镇陶河村村民王万文今年57岁,这个夏天他经手的西瓜多达五六百吨。
王万文告诉记者,魏集镇刚开始发展西瓜产业时,大都由农户自行销售,西瓜卖不上价,运输中也面临诸多风险。睢宁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西瓜销售问题,培养了一批瓜果经纪人,王万文就是其中之一。
“我到苏锡常地区以及浙江、上海跑市场,推广我们的‘特蜜’品牌西瓜,把魏集西瓜的名气打出去。”王万文说。今年4月,睢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魏集镇大批西瓜成熟,销售成了难题。王万文紧急联系一批老客户,通过视频方式向他们展示西瓜品质,帮助农户卖西瓜。“西瓜销售难题得以顺利解决,跟魏集西瓜过去积累下来的信誉有很大关系。”王万文说:“做经纪人,要熟悉市场熟悉农作,但最重要的还是诚信。”
农产品经纪人良好的就业前景,也吸引年轻人前来试水。6年前,古邳镇90后小伙郭晴天将目光投放在无人问津的秸秆上,成为一名秸秆经纪人。
郭晴天的忙碌从颗粒归仓开始,收获后的农田,散落的农作物秸秆被打捆装车,运往他的农业合作社。“以前让农民头疼的小麦秸秆,现在能卖一毛多一斤。”郭晴天说,“秸秆可以用来发电、种植菌菇、培育肥料等,周边一些厂家争着要,完全不愁销路。”目前,郭晴天每年经手各类秸秆两三万吨,每年获利超50万元。
乡村电商达人:
让外地游子尝到家乡味道
“这些都是我们早上刚刚摘来的‘苏翠一号’,果肉细腻,脆甜多汁,目前正在进行称重,我们只发六两以上的大果……”7月15日下午,位于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果园内,31岁的“新农人”宋超对着镜头介绍家乡新品梨的特色。“高峰时直播间有近2000人,下单成功的有1000多单,成交金额超5万元。”
大学就读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宋超,曾不断尝试做淘宝电商。2015年,毕业后的宋超在杭州从事商业写字楼租赁,业余时间坚持学习短视频拍摄。2020年,宋超回到贾汪创业,开始以“直播+短视频”电商模式尝试销售本地农产品。“一开始主打带货秋月梨,单场直播销售额达10万元。”创业一起步,宋超就有了坚持的理由。
去年5月,宋超注册徐州市极客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将经营理念定位为“还原家乡食材的味道”,通过“直播+短视频”销售贾汪本地及周边区域的大蒜、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不断创新、尝试,宋超的电商之路越走越顺。当年,仅他一人的销售额就达200余万元。
今年4月中旬,他将直播工作室搬到田间地头,建起仓储式农产品直播基地。眼下,正值早熟梨“苏翠1号”收获期,他干脆扯了一条200米长的网线,在果园里搭起直播间,并在直播平台上发起“挑战30天卖完50亩苏翠梨”话题。“从营销角度来说,让消费者真实看到食材的源头,有助于激活销量。”
宋超用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让传统农业插上数字翅膀,把农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如今,宋超的团队发展到3人,他还花费6万元配置直播设备。“让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去,我们一直在努力,今年销售额达40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宋超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让生活在外地的徐州人可以品尝到家乡特产,让更多的家庭知道徐州的优质农产品。”
研学旅行指导师:
推动文旅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走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回望炮火纷飞岁月渡江战役总前委逐步酝酿完善作战方案;在汉服馆办一场传统成童礼、成人礼;跟随笛箫制作技师魏汉城学习竹笛制作……暑期来临,铜山区汉王镇迎来假期实地研学高峰。
“选择汉王镇做研学旅行开发,我看重的是这里历史古迹较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汉王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文姣是一位研学旅行指导师,2018年入驻汉王,依托汉王镇紫山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集地,指导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匠人开设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指导师潘文姣组织布偶制作体验活动。(受访者供图)
潘文姣曾牵头开发汉文化景区研学课程,每年假期都能吸引上千学生参加。在她看来,研学旅行来到乡村,是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汉王镇研学资源丰富,研学线路涉及自然、文化、历史诸多方面,研学旅行能够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推动文旅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潘文姣说。
目前,汉王镇紫山村有30多个院落正在进行改造,预计到年底将有45位非遗大师、传统手工匠人入驻。一些村民也积极将空置房屋重新装修,改造成餐饮店、民宿,为研学旅行提供配套服务。“村民房屋从原来一年租金一万元上涨到三四万元,村民得到经济效益,非遗传承人有推广传统技艺窗口,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研学体验,跳出旅游思维,让研学旅行与乡村深度融合是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职责。”潘文姣说。
农民做“飞手”:
高科技让种地更轻松
今年4月,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也是水稻育秧的关键期。在睢宁县庆安镇,种粮大户杨亚洲承担2000多亩地的育秧任务,背负着周边村民插秧的希望。杨亚洲并不十分紧张,他的农业合作社有5套水稻育苗自动化播种机、20台插秧机,可以为镇区提供18000亩水稻机插秧技术服务。高科技农业机械,就是杨亚洲的底气。
李新玲操纵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魏集镇政府供图)
“水稻育苗自动化播种机速度均匀,实现播种、覆土、摆盘一条龙作业。与传统人工摆盘、人工覆底土的育秧方式相比,机械育秧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苗壮实、成活率高。”杨亚洲说。
现代农业生产中,高科技机械的加入,让种田变得简单。形形色色的农业机械,需要专人操纵,让农民有了更多就业选择。
魏集镇马王村广袤的农田上,无人机“飞手”李新玲熟练地操控无人机起落。短短几分钟,她可以完成20亩地的植保作业。
“学开无人机,说起来还是吃够了背药桶打药的苦。”李新玲说。2018年,李新玲和丈夫李亚承包50亩土地种植水稻。酷暑难耐的稻田里,她和丈夫各背了重达几十斤的药桶喷洒农药,一下午背了十几桶药,才打了不到20亩地。“偶然间,我们听说附近种粮大户从外边找来无人机打药,20亩地,5分钟就能打完。”李新玲说,见识到无人机的神奇后,她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她决定购买一台无人机。
买无人机,第一步就需要考取操作证。李新玲赶上县里举办的无人机机械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她很快通过考试,成为睢宁第一个持证的植保无人机女“飞手”。
一台最便宜的无人机要8万元,李新玲拿到操作证书以后,镇政府帮她申请无息贷款。2018年底,李新玲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无人机。“跟人工喷洒农药相比,无人机出雾均匀细密,喷洒效果好,种地效益高。”李新玲说。
认识到科技给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后,李新玲还学会拖拉机、播种机驾驶。依靠农业机械,她在广袤农田上游刃有余。目前,仅凭“飞手”这个职业,李新玲一年能有10万元收入。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