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为媒,文化+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3/03/24 14:06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经过水与火的历练浸透出的茶香,沿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流淌到鼻尖,与嗅觉相遇。雨花茶则是一抹独特的香味,浸润着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让人回味无穷。

南京雨花茶。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摄

  在忙碌的春茶开采时节里,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近日在溧水区晶桥镇落成。这是继去年11月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雨花茶界传来的一个新消息。

  从一片叶子,到一种文化、一个产业,南京雨花茶“做媒”,以非遗文化为引、以产业发展为基,实现文化与农业的“亲密牵手”,构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等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让农文旅互惠共赢,助力乡村振兴。

春茶开采的鲜叶。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千年“茶脉”氤氲,雨花茶是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揭幕当天,记者参观雨花茶文化展示馆,听着雨花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盛峰的讲解,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在眼前缓缓展开。

雨花茶文化展示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与茶叶的故事,要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自古以来,南京虽非产茶中心,但在整个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典故出处于东吴的金陵;南唐中主李璟建立起“北苑茶”体系,惠及“阳羡茶”和“武夷茶”;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清代陆溁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史……

  陆溁带领茶农植茶制茶,取茶名为云雾茶,这正是南京雨花茶的前身。1958年春,江苏省委为了创制名特茶以纪念革命先烈,特组成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把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园,以俞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他们采摘了10多斤鲜叶,按不同形制炒制,发现有些茶形如镶刀形、斧头形、长矛形、大刀形、花瓣形,都需要炒制后再拼配才能成形,不符合绿茶炒制工艺,而且形制十分困难,不易实现。

  俞庸器正愁眉不展,登门拜访请教了陆溁。陆溁建议,在直条形云雾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使直条形更加紧细圆浑,犹如雪松的松针。陆溁与俞庸器的碰撞,让雨花茶的创制任务顺利完成,南京的茶叶从此站上了新的起点。

  跻身中国名茶之列的雨花茶紧细圆直、形如松针,入水碧绿清幽,入口醇厚,回味绵长。作为针形类茶的代表,南京雨花茶与以龙井为代表的扁形类茶、以碧螺春为代表的卷曲类茶相比,制作工序繁复。

  在陈盛峰看来,雨花茶是中国最难做的茶。

  难,首先体现在采摘上。“雨花茶只有清明前10天到清明的采摘时间段,其采摘方式为茶叶生长至一芽二叶时,选择一芽一叶初展的采摘。”陈盛峰说,采摘期每人每天采茶10小时,最多能采4两鲜叶,够炒制1两雨花茶。

  难,更在于炒制工艺。雨花茶独创了整形搓条、抓条理条工艺,被业界认为代表了传统绿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如此精益求精,雨花茶方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

南京盛峰茶业茶园基地采茶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农文旅融合,让每个人成为雨花茶文化的“蒲公英”

  这几年,南京雨花茶接连传来好消息:雨花茶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2年登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陈盛峰介绍,非遗名录中的雨花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烘焙等工序。这种技艺为师徒传承方式,形成以第一代陆溁,第二代林双贵,第三代俞庸器、王家荣,第四代黎志遐、赵杏华,第五代陈盛峰、陆葵香,第六代王亚仑等为代表的传承群体。

  溧水区还借助中国彩票公益金的资助,将雨花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投资700万元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项目落在陈盛峰位于晶桥镇芮家村的茶园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雨花茶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阵地。

  “我认为这是雨花茶界农文旅融合的一件大喜事。”陈盛峰分析,以前他的企业虽然在市区下马坊附近有驻地,每年也都会接待两三千人次的游客,但由于场地有限、没有茶园,市民无法深入体验采茶环境,缺乏雨花茶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体验中心揭幕不过才几天,已经有5个团队约着上门来研学了,其中有3个来自上海。”陈盛峰禁不住笑道,“我们这里现在配齐了茶园、展示馆、炒茶区、品茗区等,会让大家听一场讲座、采一次茶叶、做一罐茶、吃一顿农家饭、带一罐茶回家,推动农文旅有机深入融合,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雨花茶文化传播的‘蒲公英’。”

  在传承和传播之外,创新是雨花茶长远发展的新动力。雨花茶产品系鲜嫩芽叶制成,要制作精品雨花茶要从品种开始下功夫。“为了保证雨花茶产品固有的风格特征,在筛选适制雨花茶的茶树品种时,我们就要考虑选择一些叶色绿、芽叶细长、持嫩性好、茸毫适中、氨基酸含量高、抗逆性强、适制性好的小叶种茶树品种。”江苏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南京推广示范基地主任、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松说。

  近10年来一大批国内优新、特异品种开始在南京茶树良种繁育中心繁育出圃,但这些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仅有少数几种适制雨花茶,限制了产业的长远发展。

  李松介绍,目前南京已经建成了设施规模、科技水平一流的茶树良种繁育中心,引进150多个茶树优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品种40多个。先后开展十几次品种适应性和适制性试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初步筛选出部分适制雨花茶的茶树品种。下一步将重点开展适宜机采又适制雨花茶的品种适制性研究,力争尽快完成宜机化品种的选育和快繁。

高淳淳青茶园每年春季都会迎来大量游客。李松供图

  新农人返乡,茶产业升级迎来新机遇

  非遗文化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落地”。立足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适应市场需要,文化才能散发更持久的魅力。现代茶产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其中,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在江宁区石塘人家,陈慧家承包的100亩茶园已经在小面积开采中,她忙着炒茶、卖茶。这个90后姑娘从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毕业,在外地茶馆学习实践几年后,于2020年回乡跟父母一起做起了茶叶。“我父母做茶叶已经30多年了,他们慢慢老了,如果我不回来接着做,就没有人来做了。”种茶苗、管理茶园、炒茶、卖茶,她样样都要上手学,专业知识叠加实际生产,“理论联系实践了”。

  自家的老品牌在她这里焕发出生机。一方面,她参加区里组织的雨花茶非遗制作技艺的培训,系统学习雨花茶制作技艺;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茶叶评比和评茶员技能竞赛,连续三年夺得不少大奖回来,让自家的品牌变成“金招牌”。另一方面,她还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做宣传推广,转化成新客流;尝试结合民宿打造茶文化研学活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95后”陈煜菲是一名海归新农人。她从瑞士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溧水创业。她更愿意让茶叶做一些新变化,吸引年轻人的消费市场。父亲的300亩茶园也是她的“试验田”,从包装到内容,她自己不断在摸索着改变:把茶叶配上各种水果,做成“上班族”喜爱的茶包,让大家喝到不一样的味道:在溧水开设了茶叶实体店,不同于以往只能喝茶的茶室,她规划了几个不同装修风格的茶空间,用来举办各类品茶活动,积攒人气,树立品牌。

  新农人“入局”,产业升级迎来新机遇,产业发展才有朝气。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干茶年总产量维持在1500吨左右,茶叶综合产值超过11亿元,是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农业农村部门正推进茶叶品种更新、茶园改造、机器换人等工作,为现代茶产业固本强基,让雨花茶文化的根扎得更深、叶繁得更茂,以文化赋能铺就乡村振兴路。

  来源:南京日报

标签: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