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又是一个晴好的周六。虽已是深秋时节,冷风嗖嗖,而在江苏连云港灌云县东王集镇盐河村的精品水果采摘园内却热闹非凡,园内的红心火龙果迎来了今年的第三个采摘旺季。
这里的火龙果比市场上同类产品贵了近一倍,但因口味好前来采摘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每年1万多公斤的产量,不用出大棚就售卖一空,年销售额有30多万元。
这是三年前戚国义引进的扶贫项目。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说起戚国义,很多人都知道他是2016年江苏省税务局派驻灌云县的驻村“第一书记”,因扶贫效果显著被称为“扶贫战士”“扶贫尖兵”,是灌云县的“荣誉市民”,也是江苏省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2018年全国税务系统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戚国义又主动请缨再赴扶贫攻坚第一线。短短3年多时间,他用汗水与智慧,把一块块“贫困”的土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不仅让农村环境这个“面子”有了大改观,更让村民生活的“里子”得到了大提升。
一战成名的“扶贫战士”
驱车前往盐河村,沿着平坦洁净的水泥路,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道路两边是大片大片五彩缤纷的稻田,再过十天半个月就可以收割了,这是年产近8万公斤依然供不应求的五彩米,市场售价可以达到20元一公斤;在精品水果采摘园的旁边,一座座光伏发电站静静地矗立着,每年“不动声色”地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日暮时分,路灯纷纷亮起,照得村里一排排白墙黛瓦的两层小楼分外宁静。
如果不说,没有人会相信,这里在三年前还是出了名的省级经济薄弱村。
2016年2月,随着江苏省“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扶贫攻坚战打响,江苏省税务局机关干部戚国义来到了苏北地区12个重点帮扶县(区)之一的灌云县,成为了盐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来之前,戚国义已经做好了准备,扶贫之路“道阻且长”。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刚来之初,光是进村这条“道”就已经很难走了。“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乡村小道就泥泞不堪。更何况一盏路灯都没有,每天晚上入户走访,都得用手机打着手电。”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戚国义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块田地、每一户村民。
有过21年当兵经历的戚国义称之为“勘察地形”。查探一番后,他很快就掌握了盐河村的基本情况:年轻人几乎都在外地打工,剩下的除去小孩子,差不多都是“老、弱、病、残”了,除了每年的稻麦两季,“窝”在村里也再无其他经济来源;不少村民一家几口人还挤在破旧得快要塌的棚屋里;很多贫困家庭都是因病、因残致贫……没基础、没产业、没劳力,还有其他很多棘手的问题,“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戚国义的心情不自觉地沉重起来。
修路、装路灯、改造卫生室……戚国义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一一列出了帮扶“账单”。2016年底,总投资400多万元延展、新修的4条道路畅通了盐河村的内外联系,也算是初步打通了这个贫困村前进的“动脉”。80多盏路灯,也让以往每到夜晚就陷入黑暗的村民们“眼前一亮”;2017年1月,投资68万元的崭新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医师水平不仅方便了本村人,还有很多外村病人慕名而来。目前,卫生室已为近1500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戚国义发现,很多家庭都因为一个人生病而搭进了全家人的积蓄,又往往因为要照顾生病的人使得另外一个壮年劳力也无法出去打工,成为脱贫的“困难户”。
“如果能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到家里,那么贫困的现象就会得到大大缓解。”戚国义琢磨着,盐河村沂河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如果仅仅是靠村民们东一锹西一锄地种水稻、小麦、玉米这些初级农作物,实现完全脱贫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发展高效农业!”
心里有了数,戚国义便开始四处奔波找企业、找项目,最终选定了在连云港市还处于“空白生产”的台湾冰糖红心火龙果、“未来一号”油桃以及被誉为“米中之王”的五彩米等特色农产品项目,并在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戚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日子好过多了,以前种小麦稻子,8亩地一年最多也就七八千块钱的收入。”68岁的村民吴士忠掰着手指头算道,现在把自家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租金收入就有8000元,自己作为果园管理员每个月还有基本工资2000元,妻子在合作社帮工每个月也有1500元的收入,“算下来我们家一年的收入能有5万元呢!”
当每户农民手上的“账单”一一兑现,盐河村也逐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原来全村有低收入户82户、279人,到2017年底时还有25户、48人,余下的人头全部享受低保户、五保户待遇。2018年,盐河村实现集体收入22万元,预计今年可以超过35万元。
77个手印请回“第一书记”
2019年10月17日,第6个全国扶贫日。灌云县同兴镇同兴社区的村民徐华胜一早就来到了戚国义在社区的办公室,郑重地将一面写着“守初心 情系贫困农户扶真贫, 担使命 两下灌云帮扶真扶贫”的锦旗交到戚国义手里,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两下灌云”说的正是戚国义连续两届参加扶贫的事,这在江苏全省扶贫队员中都是少有的,57岁的戚国义也是这届扶贫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他,是被77个手印“请”回来的“第一书记”。
2018年年初的一天,盐河村的一位村民冒着大雪赶到南京,将一封由盐河村77位村民联合签名并按下大红手印的感谢信送到江苏省税务局机关,并一再恳求戚国义能继续留在村里扶贫。
刚刚结束两年扶贫任务回到工作岗位的戚国义,看着这封沉甸甸的感谢信热泪盈眶。他同样放不下那片他日夜奋斗过的土地,还有那些朝夕相处、犹如亲人般的乡亲。
在不久后,江苏省委发出新一轮精准扶贫动员令时,戚国义犹豫之余还是递交了扶贫申请。
为什么犹豫?不是因为此时税务机构正处在改革关口、去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是对远在浙江老家的母亲、结婚几十年的妻子和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的愧疚。
犹记得2016年6月3日这天,正在灌云开项目推进会的戚国义突然接到电话:年近80岁的母亲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造成重度烧伤,全身灼伤面积达30%,医院两度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会议结束后,戚国义简单交接工作后便急忙赶回浙江老家。
在老家也就待了一个晚上。因为盐河村的扶贫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还有千头万绪的工作等着他。含泪辞别刚刚脱离生命危险的母亲时,戚国义心里一遍遍地祷告,“老娘,你一定要早日康复。”
同年11月23日,在田间查看雪情的戚国义,又收到了一条不幸的消息:与自己同住多年的岳父病危。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没能见上岳父最后一面,看着悲痛欲绝的妻子,戚国义心里的遗憾和愧疚又多了一分。
再一次报名去扶贫第一线,戚国义的举动在单位、在家庭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个人利益与扶贫事业、对“小家”的责任和对“大家”的担当,孰轻孰重,在戚国义的心里一直都有杆秤。“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也是贫困户出身,对于贫困的苦有着深切的体会。”戚国义说,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人为吃穿住发愁,自己就如坐针毡。“眼下,灌云县的扶贫攻坚只有最后两年,那里的民情我熟悉,那里的项目我清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还是应该再奔‘战场’。”
戚国义再次跨过长江,北上灌云。只不过这次去的是同在灌云县的同兴镇同兴社区。
“挂图作战”再打一场攻坚硬仗
来到同兴社区,迎接戚国义的是村集体账户115.87万元的负债。这是什么概念?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18万元以上才算脱贫,一正一负,差距太大。
这,注定又是一场硬仗。
既是硬仗,就更要讲究战术。“在部队时,谁都知道打仗要在地图上划据点、做标记,理清思路。如今,‘挂图作战’同样是拿下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多年的老兵,戚国义的语气铿锵而坚定。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戚国义列出了修建下水道、铺建水泥路、危房改造、助学济困等11个项目,形成了“2018-2019年江苏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项目计划表”,并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上周第5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完工验收后,目前就只剩2个项目了。”戚国义看着计划表欣慰地说,新修的400米下水道果然没让村民的家门前再淹过水;76盏路灯照亮了同兴社区的各条主要道路,村民夜间出行再也不用蹑脚摸黑;2条3米宽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打通了社区农副产品往外运输的通道;8户危房改造让贫困户住上了真正能遮风挡雨的屋子……
同兴社区位于灌云县的东北角,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不足。既然没有资源,那该怎么干?这是一直困扰历届村干部的大问题。而戚国义坚持认为,只要肯花功夫、用心去研究,总能找到适合当地环境的产业项目。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他发现当地有很多养殖小龙虾的能人,但等到春夏旺季小龙虾大量上市时,市场价格又上不来,影响了经济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反季节养殖小龙虾的想法在戚国义心里萌生了。
“一开始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养了20多年小龙虾,从没听过可以反季节养殖的。”当地的养殖大户王统法说,直到戚国义从外地请来了技术员。如今一期33个大棚、66个池子即将投入使用,“月底投苗,最快的一批春节前就能上市。”戚国义初步估算,一期项目就可为村集体带来66万元一年的收入。
同时,戚国义还筹资为同兴社区“养”了3只“老母鸡”,建设3个标准化厂房,厂房的出租又将为村集体每年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戚书记不仅筹来了钱盖了厂房,还动用自己的人脉,每天奔走,就为想着法子找企业前来入驻。现在同兴社区每年光3个厂房的出租就有33万元的收入。”同兴镇党委组织委员冯玲说,在戚国义来到同兴社区的第一年就为社区集体账户减亏了50万元,帮助29户、53人成功脱贫。
交汇点记者 叶小力 陈春裕 特约记者 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