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最近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德国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7月上旬,记者到德国旅行,借此机会对德国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观察和采访。
扔垃圾并不难
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想扔垃圾并不费事。在公交车站站台、红绿灯路口、街心小花园……各种颜色和造型的垃圾桶随处可见,而且通常是混合投放的单桶。
在火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也放有分设不同投掷口的分类垃圾桶。在科隆火车站候车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他熟练地拆开自己用过的一个盒子,把塑料部分投入垃圾桶上标着“包装”的桶口,把纸盒部分投入标着“纸张”的桶口,态度非常认真。
记者观察发现,德国城市设在公共场合的垃圾桶,如果采用的是二分法,就多了一个“纸张”桶,如果采用三分法,就在前者基础上多出一个“包装”桶——也就是投放塑料、泡沫类垃圾的,如果是四分法,就再多一个“玻璃”桶。四分法的垃圾筒,在每个投掷口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着“纸张、包装、玻璃、垃圾”字样。当然,混投的单桶还是占了大多数,也是照顾到行人步履匆忙的实际吧。
在垃圾的分类投放中,准确度最高的显然是纸张。
从垃圾桶前匆匆而过的人们,会把手上的广告单页、报纸等塞进纸张桶。走在德国大街上,也时常能看到商店扔掉的包装盒,或是住户扔掉的报纸,在垃圾桶旁边堆放得整整齐齐。纸张这类废品,在国内是可以按重量出售换钱的,但在德国却失去了这个价值。知情者说,德国人工成本很高,所以不可能指望卖废品挣钱。
“巨无霸”的垃圾桶
在德国城乡的一些路口,还摆放着专用于玻璃瓶回收的垃圾桶,桶身上标着“绿色、棕色、白色”字样,或者桶身已被涂成绿色、棕色和白色,对应着分别回收不同颜色的玻璃瓶。记者逐一推开投掷口上的盖子向里看,桶里的玻璃瓶颜色果真与要求一致。
有趣的是,这些回收玻璃瓶的垃圾桶既粗又高,体积巨大。德国人怎么有这么多瓶子可扔呢?留学生陆小畅告诉记者,他和几位男同学租住在一起,平时常喝啤酒和红酒,因此,每过两三个月,他们就要集中清理一下酒瓶,把攒下的百余个瓶子抬到街口,按颜色分别投进回收桶里。德国人爱喝啤酒,啤酒瓶的用量很大,超市里很多气泡水、矿泉水也用玻璃瓶包装,这就难怪玻璃瓶回收桶长得那样“巨无霸”了。
同样身材“巨无霸”的还有盛放建筑垃圾的垃圾箱。它就停放在施工现场附近,有着厚实的近似小房子的造型,里边的建筑垃圾放满之后,相关回收企业会来把它运走。因为要按建筑垃圾的体积交费,有的主人会给这种垃圾箱上锁,以确保专用。国内小区的建筑垃圾多半露天堆放,与德国相比显得还很粗放。
高效的押金回收体系
当然,不管是纸张、玻璃还是建筑垃圾,虽然分类回收后会被有关方面循环利用,但扔垃圾的人并不能用它们换钱,除非他付了押金可以取回。
在超市买水时,记者看到,许多矿泉水瓶身上印着可回收标志和“押金0.25欧元”字样。水喝完后,把瓶子送进超市门口的回收机器里,机器会吐出一张单据,这张单据在购物时可以作为0.25欧元使用。这个押金回收体系非常有效,人们开玩笑说,“德国人不管走多远都会把矿泉水瓶带回超市换钱”。
德国街头也有拾荒的,他们翻垃圾桶的主要目的是捡这种含押金的瓶子。毕竟,德国超市卖的食物并不贵,捡4个矿泉水瓶能换到1欧元,足够买一升鲜牛奶了。
当然,德国居民家庭的垃圾回收做得也很到位。
家住德国中部城市卡塞尔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江苏移民德国已经17年,在自家的别墅院里,常年放着几个巨大的分类垃圾桶,纸张、塑料、可分解的有机垃圾(她称之为Bio)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回收企业给每家一张垃圾日历,上边有他们来收不同垃圾的具体时间。到了那天,她会把相应的垃圾桶从院子里拖到马路边,方便垃圾车操作。回收企业并非每周都来收各种垃圾,比如放纸张的桶,要一个月才回收一次。“垃圾分类也不复杂,时间一长就习惯了。”王女士这样说。
虽然德国已经推行垃圾分类数十年,虽然德国人出了名的严谨细致,但是,每年仍有许多垃圾被扔错了桶,为此,德语中还出现了一个专用词“Fehlwurf”(意思是“错投垃圾”)。可见,推广垃圾分类的确是一场持久战。
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 文/图 实习生方晴昊/视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