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除却“秋栖霞”,我们还能谈些什么?7月18日,南京大学和栖霞区政府主办栖霞山旅游开发专家咨询座谈会召开。这次会议选在了炎炎夏日,“错峰”登临,一览风物;浓荫掩映,山涵其英。历史、宗教、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专家捕捉别样风景,推介他们心目中的栖霞山“宝藏”。
不待秋色,“四季栖霞”主打休闲体验游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位于宁镇扬地理中心。北临长江,南靠仙林大学城,东接华侨城欢乐谷,西至新港开发区,占地面积19.18平方公里。拥有以佛教文化、山景文化、江河文化、历史文化、地质文化、养生文化、茗茶文化组成的七大文化,其中唐代明征君碑、隋代舍利塔、南朝千佛岩石窟,南朝永宁陵石刻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漫步栖霞山,历史遗存俯拾皆是。南京大学专家团实地考察了秦始皇东巡处、茶圣陆羽种茶地、乾隆栖霞山行宫遗址…… 景区提出的打破“秋栖霞”的固有印象、打造“四季栖霞”的愿景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赏。
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姚学敏介绍了栖霞山综合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情况。片区规划栖霞山非遗文创小镇、国际邮轮码头、摄山中医药养老养生小镇、龙山度假小镇、象山产业小镇、栖霞新城区六大功能片区。栖霞山旅游度假区将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实现“秋栖霞”向“四季栖霞”的延伸,由短途旅游向休闲体验游延伸,打造养生之旅、休闲之旅、度假之旅、禅修之旅等丰富的旅游产品。围绕栖霞山将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力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创产业,打造环境优美、产业发达的文创产业街区。
重塑品牌,凸显六朝胜迹“江南敦煌”
“栖霞山的资源可谓‘国宝级’,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做到精准保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指出,在栖霞山文化休闲度假区的打造上,要植入南京独有的“文化基因”,“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要把南京的文化符号、元素融入进去。”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表示,度假区还应该利用与仙林大学城毗邻的优势,充分“引智”,培养自己独特的“文艺气质”。
“这里有‘江南云岗’、‘江南敦煌’,要让这里核心资源的文化价值广为人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栖霞山要梳理提炼出自己最核心、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做精做足打响品牌。他强调,要加大对栖霞山千佛岩这一千年国宝的保护、展示工作。“放眼栖霞山周边,南朝陵墓、明代官窑、江南水泥厂等文保单位众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建议,要做好栖霞山这一历史文化核心区的资源研究发掘工作,要统筹资源展现整体风格。
“栖霞山为何享有‘第一金陵明秀山’美誉,我们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文化内涵。栖霞山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山’,富有六朝风韵、江左风流。”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教授2013年曾写就《栖霞山赋》,他认为栖霞山还有“隐士文化”需要发掘,纵情栖霞山水的明征君就是南朝著名的隐士。而当下正热休闲游自有“隐”的意味,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由此也可找到精神脉络。
引水上山,重现“第一明秀山水”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和哲学系教授徐小跃强调栖霞山文化开发中突出山水形胜的独特禀赋。栖霞山的开发建设规划中强调“山水相依”,开发打造滨江空间,值得期待。赖教授指出,栖霞山的规划发展应当坚持“栖霞精神”,将栖霞山佛教三论文化核心具化展示。
栖霞山是一处地质宝库,在地质学上是我国二叠系下统标准地层“栖霞灰岩”的命名地。明征君碑上绽放着2.8亿年前的海百合花化石,千佛岩、叠浪岩、天开岩、五色土岩层、青锋剑、飞来石等众多景点都与独特的地层岩性相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张捷建议,要把栖霞山独特的地质文化展现出来,同时恢复山上瀑布、溪流等自然水系,增加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这一设想与栖霞山的开发建设计划不谋而同。姚学敏透露,他们正谋划一个“引水上山”工程,解决目前水资源枯竭的问题。经过专家论证后,栖霞山将九乡河水上山,满足浇灌、消防和景观需求。山有百藏,水润万物,届时更加明秀润泽的栖霞山水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