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计划要献血,疫情以来,不敢出门了。上午接到血液中心电话,全市血液告急(A型O型尤甚)。幸好早餐清淡,午餐临时改为玉米棒,两人血检一次过关。”这是南京作家冯华2月1日发的朋友圈。冯华和丈夫都是南京市应急献血队伍中的一员,一旦血库告急,市血液中心就会首先给他们打电话。接到电话后,下午,夫妻俩冒着目前疫情严峻的风险,匆匆赶到市血液中心献血。
“唉唉唉!别动!别动!不能坐起来!”当记者拨通冯华的电话采访时,电话那头传来医护人员的警告声,她连忙表示“我不动,我不动”。距冯华第一次献血至今,断断续续已经有20年了,她的献血总量已超过了7000毫升,而爱人在她的带动下,也献了四五千毫升,夫妻俩算是献血大户了。冯华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平时大家尽量不出门,学生们的寒假也延长了,而大学生是献血队伍的主力军,寒暑假本身就是献血的淡季,如今的情况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今天接到血液中心电话的时候,直接说血库干了。很多重症病人需要输血维持生命,没有血他们的情况就会很危险,而医院里面手术也需要血,所以我们就赶紧过来了。幸亏我们俩早饭吃得清淡,中午又把午餐换成了玉米,这才能达到献血要求。”
昨天刚过完48岁生日,冯华笑言:“能献血说明我们夫妻俩身体都很健康,不用担心年龄渐渐大了影响献血。像我们这样一直锻炼跑步健身、饮食作息良好的人可以一直献到60岁!”
其实,血液中心对献血资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献血者必须要填写详尽的表格、资料。冯华告诉记者,哪怕是他们这样应急献血队伍里的常客,也要先抽一管血化验,并且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如果饮食不注意或者作息习惯不好,还不一定能达标。以前就曾有过兴致勃勃来献血的人,因为某些指标没过关而被劝退的经历。“今天还多了一张平时没有的特殊的表格,让我们填写最近有没有接触史,非常仔细!”
“很多人对献血有误解,担心献血会导致体质变差,其实现在献成分血对身体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冯华久献成“医”,热情地对记者介绍说:“无非就是过程比较耗时,基本要在设备上待两小时。但是因为经过仪器分析之后剩下的血液回输体内了,献血者休息两三天后就能完全恢复。”记者了解到,这台神奇的仪器学名是血细胞单采仪,适用于肿瘤科或血液科开展红细胞、血小板、血细胞治疗性单采。
疫情期间出来献血,不担心被感染吗?冯华说,来回的路上我们会很小心,血站的消毒工作也非常到位,不可能被感染。再说,社会需要正常运转,我们冒一点小小的风险,能让一些急需血浆的人获得救治,这也是值得的!希望大家都能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血液中心很体贴大家,献血还给发个口罩,让大家安全回家!
在冯华发朋友圈之后,她的一个朋友也急匆匆赶往血液中心献血了,各项检查达标后,她高兴地躺上仪器,成为了应急献血“大军”中的另一员。
疫情能挡住人们出门的脚步,但挡不住爱心在人们心中流淌。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相关链接:
冯华,生于七十年代。曾经的军人,现在的自由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如影随形》、《迷离之花》等;电影:《警察有约》;电视连续剧:《中年计划》、《桃花灿烂》。 崇尚自由的水瓶座,喜欢旅游、美食和一切非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