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请问你们从哪里来,找哪家,有什么事?”今天一大早,在南京市北京东路57号门口,党员志愿者张燕琴和臧志江在值班时,发现有两名拎着工具箱的陌生人想进入小区,经询问得知是来装修的工人。在志愿者的宣传引导下,两名装修工人主动离开。
这是南京市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公教一村社区为无物业管理小区设立的“三小”工作站之一。这是一支特殊的管理小分队:他们在小区门口放上小板凳,拿起小喇叭,发放小海报,主动宣传防疫知识,排查小区陌生车辆和人员。目前,玄武门街道已出现100多个这样的小分队,为无物业小区竖起一道“安全门”。
“1月23日,我们意识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当天便召开社区党委会议,动员党员志愿者报名。”公教一村社区党委书记王其生告诉记者,社区下辖10个小区,其中北京东路57号和九华山2号没有物业管理,如果任由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将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漏洞。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动党员志愿者报名,组建党员物业管理小分队,迅速在无物业小区成立了由党员组成的应急物业管理办。
在北京东路57号大门口,记者看到,小区唯一的通道入口设置了三小(小板凳、小喇叭、小海报)宣传摸排点,加强对返城人员宣传引导。党员志愿者们佩戴口罩、袖标、手套等防护用品,排查小区陌生车辆及人员,登记进入小区人员,并利用小喇叭循环播放防疫知识,做到疫情防控人人知晓。不仅外来人员、车辆无法直接进入,外卖快递也不进门,放在门口等居民来自取。
“大妈您好!辛苦啦!”记者与志愿者张燕琴打了个招呼。“不辛苦!老王书记他们天天来看才辛苦!我们就是这里的居民,说实话如果外来人员随便进出,我们心里也不踏实!”张燕琴说。“党员志愿者都是本小区居民,对小区情况比社工还熟悉,是不是外来人员一眼就看得出来,比物管还敬业!”一旁的王其生竖起了大拇指。
说实话,一开始动员党员志愿者报名的时候,王其生也没想到大家那么踊跃。“从一开始的六七个人,到后来每天都有人报名,人员不断增加。我们根据报名情况进行排班,目前是从早八点到晚六点,每两小时轮换值班,每班两个人,这样大家不会太辛苦,毕竟多数都是退休老同志,要照顾到大家的身体情况。”社区内有两栋独栋居民楼,王其生安排了两名人员带着喇叭,随时提醒居民做好疫情防控。
公教一村社区首创的“三小”工作站一经推出,便在玄武门街道迅速推广。天山路社区共有2700多户居民,15个开放式小区,只有3个社区有物业管理。“我们通过党员微信群发动志愿者报名,立刻就有很多党员响应。现在社区里设立了8个“三小”工作站,每个站点至少有6名党员志愿者,他们对进出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登记,对出入人员进行全天体温监测和登记,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向社区报告。”天山路社区党委书记陈奋勤告诉记者。
这时,两位40多岁的居民走进天山路社区办公室。“我们是志愿者陶明珍的女儿和儿媳妇,看到老人每天来值班,我们也呆不住了。最近不用上班,小区大门就交给我们来守护吧,等我们上班了再交给老人!”当天下午,这对姑嫂俩就光荣“上岗”。
王其生自2000年起,先后在天山路、大树根、公教一村等社区担任书记。他凭借多年的社区工作实践和体会,提炼出一套做好群众工作的“走心工作法”,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王书记。一旁的社区群众告诉记者,“老王书记2014年9月查出患有结肠癌,手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又回到社区工作。”
小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这次疫情精准防控的“最后一米”。守好小区大门,也就把住了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目前,除了党员志愿者争当“排头兵”,也有许多居民自愿加入。 家住北京东路57号2栋的小区居民臧春廷说:“我们这儿是无物业小区,看到别的有物业小区有保安把守,业主们都干着急。有这些志愿者义务出力,采取这样的办法控制疫情,可以有效地保障我们居民生命安全,给这些志愿者们点赞!”据记者了解,在玄武门街道,“三小”工作站已经在无物管小区全面铺开,最多的社区已经设立了13个工作站。他们也向记者表示,目前红外线测温仪紧缺,急寻购买渠道。
交汇点记者 蔡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