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村寄递物流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
快递进村,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写在前面
4月26日上午,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新桥社区居民陈国林一早就接到了快递小哥的电话,他前天下单买的运动鞋已经送到村里的快递点。“以前在网上买东西,还要骑车去集镇取,现在快递点就在‘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陈国林由衷感叹道。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去年底专门印发《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立足全市实际,构建便捷通畅高效的市(县、区)、镇(街道)、村(农村社区)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此外,“提升农村地区寄递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农村末端配送服务全覆盖”“巩固农村末端寄递物流服务水平”还分别列入全市2022年度、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南京市邮政管理局介绍,目前,南京农村寄递物流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物流进村,给农村带来了什么?还有哪些梗阻亟待疏通?连日来,记者深入各涉农区进行探访。
浦口区星甸街道王村村快递点,墙上的标志体现了王村以西甜瓜为主的产业方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摄
物流下沉
闲置房“变身”快递点,“买买买”更方便
4月26日上午,走进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一栋栋徽派建筑错落有致。距离村委会不到500米处,坐落着一处联排建筑,这里就是后圩村的“快递点”。
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快递点试运行,3排货架摆满了快递。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摄
记者走进屋内看到,3个白色货架依次排列,每排货架分为5层,一个个包裹摆放有序;墙壁上,“农村物流服务点打通快递下乡‘最后一公里’”字样格外显眼。“来来来,大家听我说啊,从现在开始,后圩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试运营,以后大家取快递、寄快递都不用出村啦!”该站点负责人朱正华说。
朱正华告诉记者,这间房子曾是疫情防控临时隔离点。“全区着力加快补齐农村寄递物流短板,我们在去年底开始筹备建设快递点。”星甸街道建设科科长戴仕俊介绍,全街11个快递点多是利用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的闲置房屋改造而成。
随着一个个快递点落成迎客,在南京,快递点已成乡村“标配”。其中,不少村里还有智能快递柜。“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日前,在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周里村的一处智能快递柜前,中通快递小哥陈波正在挨个拨打收件人的电话。紧接着,他扫码打开快递柜存入包裹,并向收件人发送短信通知。
半小时后,村民陈尚陵来到智能快递柜前,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点击“一键开箱”后,顺利取到了女儿给自己买的新衣服。“以前拿快递都要骑车或者坐车到集镇去取,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取大件,还要专门找车拖回来。现在好了,智能快递柜就在我们身边,操作也简单,真是太方便了!”陈尚陵笑着告诉记者,要是碰到年纪大的老人不会操作手机,子女可以帮忙远程在线开箱,完全不用担心。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不时有村民步行或者骑着电瓶车来取快递。“目前快递柜和‘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都有合作,日派件量5000单左右。”快递柜运营方工作人员介绍,快递柜超时未取不收取服务费,除了可以取件,还支持寄件功能。
“通过建设智能快递柜等末端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物流配送效率,农村快递配送时间由3天左右缩短至1.5—2天,物流时效提高50%以上,物流成本下降20%左右。”南京江宁区交通运输局运输管理科副科长钱佳骏介绍,该区布设的131个智能快递柜覆盖了所有行政村(社区),主要品牌快递建制村直投率达100%。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农村客运班车频次稳定、村村通的优势,我市还探索推出“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农村社区”服务模式,开通“交邮融合”线路,让包裹“坐”着公交车,“跑”进快递点。目前已开通“交邮融合”线路11条,日均代运邮件近150件。
农货出村
“家门口”坐上物流车,“卖卖卖”更省心
连日来,南京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农民创业园里人声鼎沸,冷链运输车轰鸣进出,村民们骑着三轮车陆续把自家的早园竹、时令蔬菜等新鲜农副产品送来。“我最近基本上每天都来送货,‘家门口’有了物流中心,再不用跑冤枉路去街道发货了。”村民孔启顺说。
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农村物流服务中心。双游村供图
坐落在游子山脚下的双游村生态优良,农户多以种植养殖为主,可好产品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识”。前些年,农村电商风生水起,不少农户搭上了“电商快车”,物流却成了大问题。“由于个人散户货物量小且分散,没有快递公司愿意上门收件。就是有快递上门,运费价格也很高。”双游村党总支副书记孔凤财告诉记者,双游村农村物流服务中心建成投运后,问题迎刃而解。
“物流中心覆盖周边十几个村,即使淡季每天也至少发5000单,包括早园竹、草鸡蛋在内的山货纷纷进了城,行销上海、杭州等地。”孔凤财介绍,由于发货量大,他们也有了议价权,“通过与快递公司协商,每单价格比市场价要优惠40%—50%,极大减轻了村民的运费压力,激发了大家投身电商的热情。目前,全村共有500多名村民从事电商行业,预计农民创业园区今年总产值将突破1亿元。”
快递进村,不但带火了双游村的农副产品,也让南京梁穆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俊心安了不少。杨俊和家人在南京六合竹镇流转山地种植板栗、山芋、西瓜,并在树下养鸡等,发展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经营,他们种出的梁穆山板栗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生产的生态农产品赢得市场青睐。为拓宽销售渠道,他主动“触电”,开设淘宝专卖店等,推动农产品上行。
“天天订单不断,也曾是我们‘甜蜜的烦恼’。”杨俊打趣说,由于此前快递没有进村,他每天都要把产品逐一打包好,再驱车送到镇上的收件点,“一来一回最起码要花1个多小时,来回成本抛去不算,地里的活耽误了不少。”
六合区试点“交邮融合”,提速农村物流。图为六合446路公交驾驶员(左)与快递员交接包裹。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摄
六合446路公交试点成为“交邮融合”线路后,杨俊门店旁的公交站台成了他发货的“接驳站”。“门店工作人员根据订单把货打包好,直接放到回程的公交车上。公交车到达终点站的公共配送中心后,快递小哥会主动接收,我就负责把产品做好就行。”杨俊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又流转了200亩山地扩大生产经营,争取让更多的梁穆山板栗等小山货坐着物流车飘香全国。
受益的还有后圩村螃蟹养殖户邵玲。因为喜爱拍摄,邵玲总是把家中的蟹塘、父母养蟹场景、螃蟹捕捞、售卖的点点滴滴拍摄并发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久而久之,便有客人询问是否可以网上下单。“生意越来越好,线上下单数量占据全年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村里有了快递点,我们从事生鲜电商的底气更足了。”邵玲说。
畅通梗阻
资源共享,协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眼瞅着气温越来越高,南京六合金磁村村民朱爱方打算淘两件夏装,“网上买东西我可不敢任性,必须提前向客服问好寄哪家快递,否则自己可能还要跑到集镇上取。”朱爱方告诉记者,村里有快递点也有快递柜,但除了个别快递送进村,其他只配送到街镇。
依托小超市建立的六合区金磁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投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摄
尽管目前南京江宁智能快递柜已实现农村所有社区(行政村)100%覆盖,但记者走访发现,每个快递柜的“遭遇”不尽相同,多的地方一天派件量有近万单,少的地方只有几百单,“冷热不均”现象较为明显。某品牌快递运营商告诉记者,个别村一天甚至只有1—2单,专门跑一趟也很费时间和精力,企业送件到村热情不高。
一名不愿具名的快递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自己也有苦衷,“农村地域广、包裹相对较少,送一件的收益连运输成本都覆盖不了,更不用说人工等综合成本。”
自南京浦口区全面开展农村寄递物流水平提升工作以来,南京浦口区交通运输局综合运输科科长高伟不记得自己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每一次会议都让他“疲惫不堪”。“太难了,协调不动。”高伟介绍,由于权限问题,区级相关部门无法对快递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因此在沟通、资源协调等方面很吃力。
为此,南京浦口区交运局特意邀请第三方公司入驻并签订协议,由该公司统一将街道的快递运往各个村(社区),并将要寄出的快递送往街道配送中心。“目前的协议期是一年,我们还在观望具体效果。”高伟说。
就如何打通农村物流下沉“最后一公里”,南京财经大学物流管理系副教授肖玉杰建议,加快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县级公路客货运站配套建设快递作业设施,拓展乡镇客运站快递中转和寄递服务功能,鼓励企业采用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智能配送等模式,建设无人机起落点和包裹取放处,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同时,扩大快递与政邮、警邮、税邮、医邮合作范围,融合电商销售、网购、寄递配送及缴费、充值、票务等平台功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和城镇化发展需要。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战国认为,南京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延伸县城到镇村的快递配送线路;探索智能、标准、专业的农村物流装备;实现冷链设施与物流网络的深度融合,激励消费需求拉动冷链物流发展,尝试“共享冷库”数字化应用;推广村级智能快递柜和自提点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试点“交邮融合”,鼓励公交公司联合邮政公司开展试点合作,打造新型农村物流服务模式。
记者了解到,此前,南京邮政已与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9家社会快递签订“邮政快递合作下乡进村战略框架协议”。2022年邮快合作范围已覆盖南京26个乡镇,覆盖率达60%,2022年累计代收代投社会快递约313万件,进一步打通了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
南京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南京将着手建设一批涉农板块镇(街)级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农村邮政快递业基础设施。同时深化“交邮融合”,推动农村物流站场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进一步拓展交邮融合客运站和示范线路,持续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记者孙敬清鲁舒婷杜莹王健刘全民
通讯员李燕杰郭醒黄岩雷欢欢孔越辉宋端平狄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