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试验田里,特色产业让人眼前一亮,现代化装备遍布田间地头。“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创平台优势作用,推进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近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练好内功,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创新对接,以敢为善为的担当奋力描绘现代农业新图景。
鼓足干劲,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工业园区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总书记的期望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将聚焦基因编辑与生物合成育种、智能农机装备、农业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化等重大科技问题,联合高科技企业,突破一批世界领先、对现代农业有重大影响的品种、技术和装备。”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周蓉蓉说,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将加大改革力度,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依靠科技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心内的企业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学习贯彻见行见效。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彭飞说:“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生物育种技术在优势蔬菜作物上的应用,加快以细胞工程育种为主体的新技术体系形成,积极对标国内外先进主体,加快机制模式创新,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叶菜类蔬菜商业化品种创制中心。”
科技赋能,瞄准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布局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去年,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开镰,水稻亩产达707公斤,迎来复垦后的首次丰收。这块大田既有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机智能控制系统,又采用了沈其荣院士团队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等关键技术。
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我们拥有全面国产化的生物育种监测平台,核心技术是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优质低价的靶向测序基因型鉴定技术,已为1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种业公司提供服务。”南京博睿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说。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农业科技型企业蓬勃兴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聚焦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和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瞄准农业关键技术领域与高价值环节,按照“一个院士团队+一个龙头企业+一批高科技农业企业”的模式布局产业。去年获认定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3项指标均较2021年基本实现翻番。深农智能等3家企业成果获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二等奖;阿农物联网等10多家企业项目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三家”融合,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图景,其间需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累计引进院士团队9个,吸纳南京市科技顶尖专家、“345”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近20名,初步形成“一名院士+N名行业专家”人才梯队。同时,用好农业科创基金,持续赋能创新能力强、市场化前景好的各类项目。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与中信基金合作成立的浦信基金已投资5个项目、共计4500万元,参与的新希望基金已投资9个项目、共计2.65亿元。
“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有力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供需对接,搭建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融合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投资溢价、服务增值、管理提效。”农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外,中心还建立了“能进能出”机制,组建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14人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出台入园项目评估管理办法,从科研投入、发展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入园项目开展考核,实行绿、橙、红“三色管理”,倒逼企业创新发展。
让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更加稳健,未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一方面持续集聚创新资源,营造系统性创新生态,以开放式创新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聚焦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大力度招引优质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耕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田”,奋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高地。
记者 李爽 通讯员 叶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