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话题引发热议:同一个视频、同一个内容,不同用户看到的点评和跟帖大不一样,有的家庭话题,父母看到的前排评论是家长自诉不易,子女看到的评论多为孩子埋怨家庭;有的情感话题,男观众看到的评论向着男性,女观众看到的评论向着女性……这种类型的“信息茧房”,值得人们警惕。
评论区“懂人心”,懂得讨好用户,知道用户喜欢什么观点,就推送什么观点,看起来皆大欢喜,实际上让人感到“忧心”。自媒体时代,评论区常常能起到验证、补充、启发的作用,甚至有用户“为看评论而来”。当然,评论区的“网言网语”也会欠妥当,但只要参与讨论的网友足够多,总会有理性的声音帮助用户顺一顺思路。可见,网友跟帖评论的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当跟帖评论被算法操纵,按照对用户的“画像”投其所好时,就会让人产生这样的印象: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倘若内容质量足够高、有道理,评论意见统一还不打紧。可现实是,有争议的话题才足够“吸睛”,意见对立的话题大行其道,本该充分讨论的评论区,却对用户精准“喂料”,让用户看到“一致意见”。如此一来,偏激的观点、错误的思维不但得不到纠正,反而在“合并同类项”中不断加强,给用户构建了一个更难突破的“观点茧房”。
“信息茧房”危害已然不小,“观点茧房”则更胜一筹。它让用户在网络上,可以轻易找到心理上的互相支持,让思维的封闭和僵化变得“理直气壮”。一些极端的观点,也能在网上“找到队伍”,在小圈子里的互相认同,让最后一丝迟疑烟消云散。可见,“观点茧房”容易让人失去反思能力,甚至容不下不同意见,成为社会对立情绪的“温床”。被算法控制的跟帖评论“堵住”了思维的“窗口”,让“茧房”变得更加密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脑迎合”的观点“一时爽”,却对人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今天,获取资讯看似更容易,但只有走出信息“舒适圈”,才能真正打开思维,走出局限。去年3月起,相关法规已明确要求平台保障用户算法知情权,允许用户关闭算法推荐功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到“观点茧房”的危害,主动“破茧而出”,别让思维被流量禁锢。
应看到,“量身定制”的跟帖评论不是为了服务用户而存在,它是互联网平台以流量为目的,以算法为手段,诱导用户沉迷的“新方式”。算法作恶,伤害的是用户,“买单”的则是全社会。管理部门、平台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科技发展种下向善的种子,莫让算法的“不良变异”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