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南京召开全市投资促进工作暨招商突破年推进大会。紧盯“实际利用内资15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两项硬任务,该市今年将开展招商工作“百千万”行动,即通过举办百场高质量招商活动,签约千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储备万个目标招商项目。招商引资指标之高、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引人注目。
一个新词:招商突破年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南京此轮招商引资,“突破”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
去年底召开的南京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扎实做好“稳”“进”“好”三篇文章,将今年确定为“招商突破年”。在推进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进一步阐释了“突破”的内涵:
——突破性的认识。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招商引资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认识到不抓招商引资,稳中求进就没有支撑;不抓招商引资,争先进位就没有后劲;不抓招商引资,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
——突破性的思路。目标要高,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达1000个以上;方向要准,聚焦“4+4+1”主导产业;理念要新,突出集群化、市场化、信息化;眼界要宽,面向全球、紧跟前沿、多资并引、对标一流。
——突破性的攻势。强化责任链、聚焦产业链、创新工作链、构建信息链、打通要素链,集中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用好一切可以借助的渠道,抓住一切可以展示的机会,创造一切可以提供的条件。
从认识到思路,再到保障,这三个“突破”充分体现了南京对招商引资的重视,以及借此提升南京经济发展质量的决心。围绕招商引资,各种顶层设计也在迅速配齐:专门组建投资促进局,牵头负责全市的投资促进和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招商引资“百千万”行动实施方案、招商项目“531”行动方案和“招商工作擂台赛”实施方案;出台《南京市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南京市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在招商引资这件事情上,南京认真而务实。
一种声音:现在还需抓招商?
观潮君注意到,对于南京此次大动干戈抓招商,网上也有一种声音:抓招商引资,那是十年二十年前的老招术、老办法,现在都在讲高质量发展,还要这样声势浩大地抓招商吗?言下之意,现在抓招商是不是“回潮”?是不是“走老路”?是不是重回“GDP至上”?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可以理解并不意味着正确。确实,回到十多年前,那时候招商引资是各地喊得最响、想得最多、抓得最紧的事情。这几年,招商引资工作也在抓,可像这次南京这样大张旗鼓地抓,确实有点“时隔多年”的感觉。抓招商就等于回到过去?抓招商就等于走老路?说一句常说的话,这也要辩证理性地看——抓高质量发展不在于要不要招商,而在于怎么招商、招什么商。
源于中国因开放政策所成立的开发区,早期主要集中在吸收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沿海开发区的示范效应下,各地成立了大量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甚至一度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还是有必要的。
就地方经济发展而言,项目建设是主要抓手,招商引资又是项目建设的抓手。好的项目,好的资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仍然需要地方去争取。特别是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形成,各区域之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传统生产要素成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各大城市招商引资的难度在加大、争夺更为激烈。这些年,凡是狠抓招商引资的城市,争先进位的态势都十分迅猛。如,一个特斯拉,让上海迅速占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富士康,助推郑州的经济总量迅速超过西安,成为中部地区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城市之一。正所谓“招商引资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的招商引资,形成的是当下的投资,培育的是明天的产出,提升的是未来的竞争力”。只是与以往的招商引资相比,现在在“怎么招”上要更科学、更系统、更精细,在“招什么”上更强调产业竞争力之强、产业结构之优、环境之友好。
对南京来说,答好“南京之问”,走好“南京之路”是目前发展的核心。去年,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南京工作时指出,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厚重的南京,要把一个怎样的南京留给未来,即为“南京之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即为“南京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是南京必须正视的问题。无论是创新要素的集聚,还是产业的引领能力,南京都存在一定的短板。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和创新平台优势,南京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规模总量不够大与新型业态发展不充分并存,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三大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快,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体量小,行业影响力不够大;既缺乏一批具有战略引领能力的旗舰型企业,也缺乏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企业。
2018年,台积电等龙头项目实现量产,并由此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产值增长55%;随着一批重点企业落户,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10万辆,实现产值300亿元,增长150%;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华东总部等高端项目相继落户,塑造了南京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度……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是要提高城市首位度,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建设创新名城,还是打造产业地标,都要落实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上。
一份建议:抓好协同才能抓好招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招商引资在地方工作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也出现过种种失范和乱象。比如,重数字轻质量,招来的投资项目并不符合本地实际,资源配置率低下;口惠而实不至,招商引资过程中说得天花乱坠,一旦项目引进落地又当上了“甩手掌柜”;盲目、片面追求“高大上”项目,结果“拿得下”却“吃不下”;为了应付考核搞“招假商”,拿没有必须落实的签约,甚至重复签约来忽悠,等等。南京此轮招商引资要规避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在另一个关键词上下功夫,那就是“协同”。
首先是板块协同。对一个城市来说,招商引资最怕板块之间的雷同,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无法实现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目标。梳理南京各大板块的做法,可以发现产业上存在一定的错位,且多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主。比如,江北新区注重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产业,建邺聚焦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鼓楼以商务商贸、软件互联网、文创旅游、航运物流等为主导,栖霞打造百亿级人工智能产业,浦口瞄准集成电路、高端交通装备、文旅健康三大产业……同时,在招商引资的目标地区方面也有所不同,比如,雨花锁定海外对接国际合作项目,浦口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台湾等重点地区,六合借力行业协会、校友会招商,等等。这些都是好现象,有“不同”才能“协同”,才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激发项目企业的内生动力,打造形成发展新动能。
二是产业协同。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当下,瞄准先进产业是招商引资的必然选择,那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水平、高质量产业发展?注重产业协同,开展链式招商是一个重要手段。所谓链式招商,就是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招商方式。比如,河北曹妃甸新区采用链式招商,使得港口、钢厂、电厂、化工厂、汽车厂等形成相互供应能源或者原料的产业链条。链式招商有助于社会资源共享共用、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如果能与地区的科研平台、人才培育平台、产品流通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就更有利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实力。这就要求,招商引资也要招商选资,在强调数量的同时,更加强调精准,不能捡在篮子里都是菜。
三是部门协同。“招商工作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管行业就要管招商、管产业就要管招商”……南京此轮招商引资大有全员招商之势,这必然需要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否则,很可能带来内耗,甚至流于形式。在引入环节,要注重协同,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更需要协同。练内功、塑环境,是提升地方投资吸引力的根本。这不仅是准入时的简政放权,承诺“最多跑一趟”,实现“不见面审批”,还是甘当“店小二”,竭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更是政务诚信建设的强化、法治化管理的提升,以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良好处理。“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没有“旁观者”的招商引资更要体现在“打造营商环境人人有责”上,不断加快深化改革、优化软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企业安心发展、放心创业,才能真正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决胜之年要有“决胜意识”。前段时间,省委主要领导强调,绝不能因为出了事故精气神就垮掉。怎样提振士气,什么叫提振精气神?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心无旁骛抓发展,咬定目标抓项目。抓招商引资,引进高质量的发展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具体行动,就是提振精气神的实际招数。观潮君衷心祝愿,江苏各地能够招到更多更好的发展项目,为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交汇点记者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