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春暖花开四月天,不仅温度一天热似一天,江苏设区市之间的走动也更热络,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观潮君梳理了一下,4月份以来,我省一些设区市交流沟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4月7日、8日,南通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双方签署《关于加强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4月8日、9日,南通市党政代表团赴无锡考察,双方签订《关于加强锡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4月9日,南通市党政代表团赴常州考察,两市分别与上海市江苏商会签署经济合作备忘录,加快推动常通跨江融合。
4月14日,苏州市党政代表团在宿迁考察,并参加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发展开工仪式、苏州宿迁两市工作情况交流会暨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签订《2020年度挂钩合作协议》及相关补充协议、商务协议。
4月14日,常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市交流,考察学习南京在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驱动、城市规划管理、生态环境提升等方面的成功做法。
4月16日,常州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州,考察学习园区建设、发展“三新”经济、建设现代新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进经验。
4月17日,常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无锡,考察学习先进制造业、发展“三新”经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先进经验。
4月20日,无锡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州学习考察,寻求无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三市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4月25日,淮安市党政代表团来南京考察,就加快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挂钩合作、南京都市圈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进行交流。
……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设区市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如此集中和频繁?
观潮君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疫情之迫。一些原定于年初的例行考察交流被迫搁置,疫情形势好转之后,这些交流活动纷纷提上议事日程,给人造成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密集”感。
二是发展之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轻,担子不小。各市有各市的优势和短板,一则取长补短,不无裨益;二则抱团发展,以期共赢。
三是形势之需。从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大市之间的交流,不仅节奏快、效率高,而且成果不少,其中不乏干货硬货。与以往类似活动相比,更重问题导向,更重落地实效。各市来往频繁,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推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形势迫人、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对每个地方来说,都是对其资源整合、发展视野和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
其实,市与市之间的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梳理一下这些城市的交流轨迹,可以发现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
(1)关系友好。比如南京与淮安本身就是对口支援地区,苏锡常“苏南三虎”时常相伴而行。有这种友好或特殊关系在,就像走亲访友、相互串门一样,常来常往、互通有无,除交流经验外,还会洽谈具体合作。
(2)目标明确。以南通和常州为代表,几日之间马不停蹄考察三市,释放出起步就是加速的强烈信号。南通有望成为省内第四家跨入“万亿俱乐部”的成员,常州刚刚吹响“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集结号,发展的干劲和势头都很高涨。
(3)以邻为师。观潮君此前曾在《以邻为师!江苏这个大市要向苏州学“法宝”》一文中提到,南通明确提出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就是典型的以邻为师。
不难发现,赴其他地区考察学习,一般是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这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也显示出各地重视程度。同时,考察团人员组成通常由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组成,可以视为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学习。
同时,观潮君发现,省内市域之间沟通交流目的地,苏南为多,尤以苏州为最;苏南城市之间的交流互通也更为频繁。可以说,苏州的“沟通力”或者说“联通力”是省内城市最高的,这也符合苏州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的示范效应和美誉度。事实上,苏州吸引的不止是省内兄弟的青睐,放眼全国,纷至沓来的省外“粉丝”也有很多。
城市之间如此频繁的交流?对于自身发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不妨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
隶属安徽的滁州,紧邻南京,高铁十几分钟即达,对南京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老朋友。据澎湃新闻报道,处于南京都市圈、大打“南京牌”的滁州,其经济总量已跻身安徽省内第三,而此前滁州长期在省内坐第五把交椅。
从“第五”到“第三”,滁州“逆袭”的背后,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之下,城市不断“洗牌”的一个实例和缩影。应该说滁州的弯道超车,与其主动“入群”“结友”,善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不无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曾发《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网络、结构与特征》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城市之间的政策学习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为考察学习的次数逐年递增。”在学习与被学习之间,城市逐渐呈现出四种主要类型:学习型城市、明星城市、海绵城市以及孤立城市。苏州显然属于典型的“明星城市”,而更多的城市,属于双向的“学习型城市”。某种程度上,谁的联系越广泛,“朋友圈”越多,“沟通力”和“影响力”越强,谁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发展机遇就会越多。
显然,与自我封闭相比,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有助于少走弯路、开拓思路,并推动城市之间政策协同。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之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为重要。城市之间早已告别以邻为壑或各自为政的“零和博弈”,而是追求一种更为紧密、协同的“双赢”或“多赢”。正如一位市领导在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所说,既做好“自己的事”,又做好“我们的事”。
当然,除考察学习外,城市之间相互取经的方式还有很多,也不能说这种考察学习越频繁就越好,还是要基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同时,城市之间的相互学习,要避免照抄照搬、千城一面,与一哄而上的跟风相比,理性审慎的思考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