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走访发现,一些地区和部门有“精致务虚”的新苗头、新表现。有些村里为整亮点、搞创新,跟风建设“网红打卡地”,却对增收、看病等村民真正的“刚需”充耳不闻。
这种只“拗造型”不“念真经”的做法,不仅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助长不良风气,必须予以重视、加以纠治。杜绝“精致务虚”的歪风,关键是要崇尚务实的作风,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让搞花架子的人丢面子、失位子,让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者有底气、受奖励,激励引导基层干部把重点放到服务群众需求、培育长效产业、激发内生动力上来。
魏晓敏/文 曹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