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评论|多用“好玩”励“好学”
2019/06/18 21:42  新华报业网  袁媛  

  “怎么把月球炸掉?”“雨滴为什么不会砸伤人?”近日,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群中科院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在哔哩哔哩视频网开通科普直播,用专业的物理知识解答各种“搞怪”问题,成为拥有百万观众的新“网红”。物理不易学,然而在一个以娱乐为主的网站上,物理科普却引发现象级关注,靠的就是用“好玩”的形式,激发了观众“好奇”的本能,进而激励出“好学”的精神。

  学科的发展、理论的延伸,不能忽略群众基础、变成属于少数人的专利。激发普遍的学习热情,需要打造足够的学习吸引力。常有人感叹,年轻人的注意力都被趣味短视频吸引走了,变得不爱读书、不爱思考。但反思一下,一些学科教育,是否忽略了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兴趣是学习路上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有限,理解水平、接受能力也各有区别,倘若引发兴趣的门槛很高,难免曲高和寡。要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传播者们应当放下身段、想出办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习变得“好玩”。

  让学习变得“好玩”,关键在于怎么“教”。有趣的学科内容并不等同于开通直播或者加入些网络流行语,它一定是主题切中关注点、形式具有创新性、内容富有知识性。只有传播者拥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拿出干事热情不断去改良、丰富学习内容。比如,中科院的“科普网红”们解释科普动机时说:“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中国物理的未来。”传播者的信仰与热情,不仅是支撑他们传播学科内容的动力,也能在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鼓舞受众,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有趣的内容意味着传播者在学科内有较深的造诣,已经脱离了照本宣科的层级,做到了学科与生活的融会贯通。“物理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看上去简单。”这句看似“自负”的话,其实反映了学科普及中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让学习变得有趣是有学术门槛的,并不是拿出热情就会成功。如何鼓励更多专业过硬、水平高超的学科“达人”们加入趣味科普的大军,如何以“有趣”的学科内容如雨露般在全社会浇灌出更多“好学”的花朵,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交汇点记者 袁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