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月球炸掉?”“雨滴为什么不会砸伤人?”近日,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群中科院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在哔哩哔哩视频网开通科普直播,用专业的物理知识解答各种“搞怪”问题,成为拥有百万观众的新“网红”。物理不易学,然而在一个以娱乐为主的网站上,物理科普却引发现象级关注,靠的就是用“好玩”的形式,激发了观众“好奇”的本能,进而激励出“好学”的精神。
学科的发展、理论的延伸,不能忽略群众基础、变成属于少数人的专利。激发普遍的学习热情,需要打造足够的学习吸引力。常有人感叹,年轻人的注意力都被趣味短视频吸引走了,变得不爱读书、不爱思考。但反思一下,一些学科教育,是否忽略了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兴趣是学习路上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有限,理解水平、接受能力也各有区别,倘若引发兴趣的门槛很高,难免曲高和寡。要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传播者们应当放下身段、想出办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习变得“好玩”。
让学习变得“好玩”,关键在于怎么“教”。有趣的学科内容并不等同于开通直播或者加入些网络流行语,它一定是主题切中关注点、形式具有创新性、内容富有知识性。只有传播者拥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拿出干事热情不断去改良、丰富学习内容。比如,中科院的“科普网红”们解释科普动机时说:“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中国物理的未来。”传播者的信仰与热情,不仅是支撑他们传播学科内容的动力,也能在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鼓舞受众,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有趣的内容意味着传播者在学科内有较深的造诣,已经脱离了照本宣科的层级,做到了学科与生活的融会贯通。“物理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看上去简单。”这句看似“自负”的话,其实反映了学科普及中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让学习变得有趣是有学术门槛的,并不是拿出热情就会成功。如何鼓励更多专业过硬、水平高超的学科“达人”们加入趣味科普的大军,如何以“有趣”的学科内容如雨露般在全社会浇灌出更多“好学”的花朵,值得有关部门思考。
交汇点记者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