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丨多些“说走就走”的随机调研
2019/08/01 21:26  新华报业网  陈立民  

  “一共有40个贫困村,咱们还是老规矩,随机选一个村察访,请记者同志来帮我们做几个阄,以示客观公正。”不打招呼、不发通知,随机抽取、说走就走,这是一位央媒记者在基层采访时,见证和亲历的一场“抓阄察访记”。经由记者鲜活生动的现场报道,当地纪委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颇受肯定。

  

  无需赘言,调查研究是了解基层情况、促进科学决策、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人把好经念歪。比如说,有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按“规定路线”行进,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走过路过”“到此一游”的形式感;有些干部习惯命题作文、规定动作,不是从调研中得到结论,而是先定好“基调”,再为佐证结论而去开展调研,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干部图省事图轻松、讲排场讲面子,习惯发通知或打招呼,调研人员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被调研单位突击“迎检”、悉心“安排”,严肃的调研工作变成一场觥筹交错、主客尽欢的“情感沟通”……诸如此类充斥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伪调研、虚调研、被调研,不仅有违调研初衷,还严重浪费资源,有损党员干部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可怕的是,很多领导干部、基层单位甚至普通群众都觉得心照不宣、见怪不怪,陷入调研工作的“恶性循环”。

  如何开展调研,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姑且不谈调研的高质量和高水准,单说调研的真实性问题,就值得党员干部警醒反思。调研本身就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求真务实应当是一项重要的前置条件。如果连前提条件都缺失或走样,又遑论调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今年六七月份,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数次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紧盯关键环节,查找突出短板,发现了不少真问题、新问题,深受群众欢迎,也为全省领导干部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样板”和“示范”。这种动真碰硬的调研多了,就会形成调研的“良性循环”——摒弃繁文缛节、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真刀真枪调研,掌握真实材料,找准真实问题,既能提高调研实效,还能倒逼基层改进工作作风,将更多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中。一伪皆伪,一真俱真,在调研工作中尤其如此。

  当然,“随机”调研并不等于“随便”调研,“说走就走”并不是“心血来潮”。功夫在场外。调研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不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调研要有科学方法和规则程序,需要做足功课、考虑周全;调研要调有所得、研有所获,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调研目的是什么?想了解什么情况?能解决哪些问题?调研成果怎么用?带着问题下去,讲究方式方法,身入还要心至,才能摸准实情、把握实质、取得实效。当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收官阶段,脱贫攻坚也进入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多一些“说走就走”的随机调研,多一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破解难题、撬动发展。

  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