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江苏靖江市生祠镇东进中心村党委在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绿水青山”的同时,整合村域优势资源,规划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延伸发展农业采摘观光、农产品加工品品鉴展销等服务产业,自2017年举办首届荷花节至2018年底,该村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旅游营销收入近百万元。目前,该村投资5000万元的东华景观园已初具规模,投资1.2亿元的宝源生态牧场已实现10000吨牛奶的年生产量,申报的“埭上人家”旅游区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如今,东进中心村的“绿水青山”,已经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目前许多地方的乡村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展“绿水青山”,加强大气、水污染防治。大片树木栽种起来了,农田、荒山青起来了,水变绿、变清澈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植树造林生长周期、投资回报周期长达十年乃至几十年,短期内不能形成直接经济效益,更无法实现当年收益;传统的粮棉种植,土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所以,一些农村“绿水青山”有了,却没有变成“金山银山”,村里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无论是村级集体收入还是农民收入,都提高不大,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缓慢,这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仍有“无工不富”的观念,总想“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 时常出现以牺牲环境发展工业的冲动。
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实践证明,用牺牲“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必将激化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将常青树变成“摇钱树”,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本地发展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了。积极规划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体现,尤其瞄准“农业+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做法,更是切合了城里人假期走进乡村、体验农耕文化的需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更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需一个“好班子”。农村能够变成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村党组织主动作为,科学有为。目前,不少村党组织通过建立村干部履职承诺、管理积分考评等制度,以党员“十星级”测评管理体系、星级评定管理云平台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激活神经末梢,坚定不移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村民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提供了坚强保障。
交汇点记者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