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日前,苏州大学临床研究院原副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原主任、心血管内科原主任杨向军,因严重违纪违法被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今天,江苏检察在线发布消息,苏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杨向军作出逮捕决定。此前有媒体报道,杨向军乱装支架“吃回扣”的“黑幕”是被其所带的博士生实名举报而东窗事发的。
无独有偶,今年6月,河北贫困县万全县投入4000万巨资拍摄的水幕电影,被“层层转包落实仅百万”的“黑幕”,也是由其拍摄水幕电影的导演举报而被揭开。青岛地铁1号线外部电力管道配套工程存在钢筋间距、锚固和混凝土垫层等质量问题,有较大安全隐患的“黑幕”,也是因地铁施工方自我举报而被曝光。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都是相关单位内部人员的举报而被一一揭开。试想,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揭发,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不知道还要潜伏多久,隐藏到何时?
为了规范权力运行, 健全市场机制, 预防腐败事件发生,我国先后出台了《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药品管理法》《建筑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一些地方、单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对药品及医疗器械的采购、工程的招标投标、建筑工程的转包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然而这些屡屡被曝光的各类案件,说明了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形同虚设。个别人将招标投标、公开采购作“幌子”,明里循规蹈矩,背地里违法乱纪。这种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非法”的勾当的行径,极具欺骗性、迷惑性,查处的难度也很大。
招标过程中案件频发,说明监管还远远没有到位,甚至缺位。一些地方,工程招标投标、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搞得动静很大,看上去公正透明、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但标底有无泄密,底价是否科学,招标的程序是否合法,投标的单位是否合规,采购的产品有无货比三家,等等,每一步都应有人监管、审查,不能放过任何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如果监管机构、监管人员被各种告示、公示所蒙蔽,乐于当个摆设的“稻草人”,甚至同流合污,则会留下各种隐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整治招标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光指望内部人员的举报。要完善相关制度,将权力晒在阳光之下,实行阳光决策,将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涉及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大事项时,除了强调全程透明,全程留痕,将所有程序向社会公众公开外,还要拓展监督路径,构建监督网络,推进“嵌入式”监督模式,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阳光监督,不让腐败行为有生成的机会和土壤。要驰而不息地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围猎,恪守清正廉洁的底线。
交汇点记者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