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人民时评: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2019/09/10 09:28  人民日报  

  每年秋天,都是老师们一个学年辛勤耕耘的开始,也是弘扬尊师重教美德的最好时点。在第三十五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成果收获不少点赞:提振“师道尊严”,树立优秀教师典型,设立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提升“地位待遇”,完善教师荣誉制度,教师工资升至全国十九大行业第七位;开拓“发展空间”,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畅通教师发展通道。这些成果让更多人看到,深化教育改革实实在在落实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获得感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夯实了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制度基石,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如何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各地学校尤其是乡村、艰苦地区面临不小挑战。身安、心安方能厚植出教育情怀。要打造一支师德优良、学识过硬、愿意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必须花大力气、下细功夫。如此,才能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点亮一方梦想与心灵的“明灯”。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看到,2018年约127万名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享受到了每月最高2000元的生活补助;实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校长120万人次;300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获得了1万元奖励金……制度温暖和人性关怀浇灌着偏远艰苦地区的教育事业,乡村开始留得住、也正在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截至目前,28个省份已吸引约33.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其中2018年约4.5万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仍在路上,但只要将“贵师重傅”切实落到制度惠人、留人中,乡村教师队伍定能更加蓬勃壮大。

  也要看到,优质教师队伍的培育,离不开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浸润和滋养。乡村教师支月英坚守在偏远山村的讲台39年,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点亮了大山孩子的童年,这份执着和赤子情怀深深打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被授予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她的故事还被拍进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将大爱永远传颂下去。詹英贤、辛德惠等一批批中国农业大学老师把课堂搬到河北曲周的盐碱地上,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收获了全社会点赞,曲周县还专程编演了豫剧《天绿》,感恩农大人的付出。其实,像这样的优秀教师数不胜数,他们兢兢业业地挺起了民族教育的“脊梁”。用尊敬之声、礼赞之行温暖每一位爱岗敬业的“筑梦人”,就是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对教师最好的礼物。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全社会共同守护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和从教情怀,让“尊师”氛围成为常态,让“重教”主张惠及每一位老师,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未来。

  何 娟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