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人民财评:70年饮食之变,中国越来越“健康”
2019/09/27 14:07  人民网-观点频道  

  拿着几角钱,冲到大街上,寻找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上放着白色大箱子,掀开小棉被,露出白底红字、白底绿字包装的大雪糕,熟悉的奶油味儿扑面卷来……儿时买冰棒的场景,80后们记忆犹新。如今,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雪糕让人目不暇接。新中国70年来,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饮食的变化。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到吃好、到吃的健康,饮食之变,为亿万国人带来了唇齿舌尖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获得感。70年来,与国人饮食不断变化相呼应的是国家阔步前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饮食之变,折射出产业的迅速发展。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再到“天天过大年”,饮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年来,农业生产力全面提升,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农业也正朝着绿色、规模化、数字化等现代化发展方向大步迈进,加快了实现国人菜篮子从量变到质变的步伐。餐饮行业的高度发达,网上订餐、零售送货上门等新业态的出现,不仅能让消费者尽享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国人饮食结构和文化的巨变,也同步展示了社会发展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面貌。

  饮食之变,折射出百姓的钱袋子日益富足。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建国初,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致在70%以上,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更高达80%以上。而到了201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7.7%,农村居民已降至30.1%以下。数字的背后,记录着我国从温饱到小康的奋斗历程,表明当今中国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让14亿人吃饱、吃好,而是正在从小康迈向富裕的大路上阔步向前。

  饮食之变,折射出国人理念的更迭。从早期的温饱型需求,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改善型需求,再到现在吃的健康的品质型需求,老百姓菜篮子里的食品品类不断增加、结构日渐丰富。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彻底摆脱了以往单一、低层次的饮食模式和文化,向着营养与口味兼容、求新求变与坚守“小时候的味道”同步流行、本土舌尖与异国风味混搭的新饮食时代进发。

  未来,“吃”依然是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民众除了吃得开心、吃得幸福外,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其他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上,如健身、旅游等,生活消费层次会更加丰富、价值会更加多样化,这恰恰是中国“吃”文明随国家富强所展现的新风貌。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