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理论达人 |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2019/09/30 16:27  半月谈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满怀。

  从今天开始,半月谈持续推出30集理论宣讲微视频《理论达人讲解70年》,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示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请看第2集微视频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月饼不再是“吃”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1951年生产的月饼模具,经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不过模具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正中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红星,可谓颇具革命年代的气息。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特殊年代生产的月饼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中秋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饼则是每一代人中秋独特的记忆和富有时代印象的符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不管处于什么年代,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永远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

  

  月饼,对于孩子们,是一年一度的美食和难得的口福。对于年长的人们,是家庭团聚和亲切和睦。而对于这个走过七十年历程的国家来说,是生活方式沧海桑田般巨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20世纪50年代,物质匮乏,那个时候月饼的供应状态可以说是一饼难求。在市面上买月饼非常非常难,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糕点票一起买,所以很多单位和家庭选择自己做。制作工艺其实也非常简单:蒸绿豆熟了碾成粉,搁点糖一拌,裹上面粉放木头模子里一压,一只月饼就出来了。面粉、油都是紧俏货,做月饼舍不得放多,所以饼皮很薄,吃口较干,有点硬邦邦。在中秋当日,饼少人多,一只月饼要切很多块,家里面每人一块分着吃且舍不得吃完。

  

  70年代更容易从商店买到月饼,但也仅限于在中秋节才能到供销社买到,供应量也不多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当时的月饼以五仁居多,里面包着瓜子仁、青红丝、芝麻等,偶尔还能吃到大块的冰糖。酥皮层层叠叠,轻薄松脆,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馅料也更加多变,豆沙、枣泥、冰糖玫瑰,品种多样。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发展是不断的提速,所以不同人群对月饼的需求开始各不相同。比如说,从年龄上来看,老年人他就喜欢回归传统,在他们的眼里头,伍仁、芝麻馅的月饼最实在。但年轻人则不受老黄历的束缚,他们追求时尚,追捧更多的新口味。同时,团聚已不限于在家中,为了欢聚中秋,出外旅游、聚餐者甚多,一路观赏一路品尝,中秋节变得不止于吃月饼那么简单,有着更深的内涵,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月饼变得种类更多多、质量更好,而且月饼不单单只是个节日食品,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中秋节月饼的变化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迁,蕴含了团圆和幸福,见证了我们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预示着我们越来越好的明天。

  总策划:严文斌

  总监制:叶俊东

  副总监制:王运才 丁玫 王永前

  执行策划:孙爱东

  监制:孙爱东 王新亚 许小丹

  总导演:史劲松

  主讲人:杰文津

  统筹:侯岩同

  导演:韦含笑

  文案:卜寄傲

  摄影指导:王泽镇

  摄像:陈欢 熊庆华 袁帅

  灯光:孙耀兵

  剪辑制作:韦含笑 马康宁 王福丽 张初

  栏目包装:王德鹿 毛杰 陈宏 陈闻驷

  新媒体推广:盖艺腾 马小茏

  项目运营:王小丹 张初

  美术设计:朱珊珊 康迪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制作

  半月谈杂志社出品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