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二十四小时书房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在扬州,游客在宋夹城观看运河文化嘉年华,立体感受文化之都的魅力;在连云港,“小镇网红”拿着手机进行网络直播……纵观今年国庆黄金周,看电影、逛商场、旅游等传统消费势头不减,新兴消费多种多样。
假日消费的红红火火,诠释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周休息一天,到逢大周末休息两天,从1995年“双休日”诞生,到1999年“黄金周”问世,“假日”逐渐从字典跳入人们的生活,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成为一种新经济现象——假日经济。20年前,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人始料未及,但是,当时7天消费累计的 “天文数字”,放到今天,不到半天就能突破。假日经济,成为展现中国经济活力的一个生动样本,其呈现出的飞速发展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成就最为直观的表现。
假日经济的火热,说明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消费意愿强劲,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国民收入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有品质”“有文化”成为普遍追求。以旅游消费为例,近些年来,人们的旅游观念正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不再局限于拍照留影的方式,更加注重在游览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和文化感受。来到南京,同样是游览秦淮河,在“古秦淮”牌坊下竖起剪刀手拍照是一种方式,于河畔听浆声看船影,领略秦淮河的风情万种是另一种感受,寻访“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诗酒风流、文化底蕴的体验则更加不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品质、口碑、保障、体验变得至关重要。
缘于消费需求的升级,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意愿差异,以更精准的服务激活消费能力,成为假日经济面临的新机遇。企业还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由传统型向新型消费转变。拿餐饮消费来说,空间和时间的延展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味蕾,24小时不打烊、网上订餐送餐上门等夜间消费、网上消费带来全新体验,口碑店、网红店、特色名吃等口碑传播不断实现精细化服务。烧旺假日经济这把火,把消费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还需政府主动作为,完善假日消费的环境。这两年短途旅游市场火爆,与高铁的四通八达不无关系,而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也让自驾旅游成为时尚。随着假日经济的繁荣,各种新兴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方式逐步涌现,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也要及时跟上,这样人们在假期才能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玩得开心。
江苏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假日经济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让假日经济持续发力,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满足公众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获得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
交汇点记者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