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城市“微更新”要有“大格局”
2019/11/28 20:16  新华报业网  

  灰旧立面换成艳丽撞色,垃圾桶披上清新彩绘,街头巷尾有了“口袋公园”……一场“微更新”探索正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例如,北京在老城胡同中进行社区营造实验,上海提出“街道是可漫步的、建筑是可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的理念,南京开展“微更新、微幸福”优秀项目征集评选,武汉以“红色物业”社区更新实验助推“微更新”落地有声,等等。以“小修小补”代替“大拆大建”,已然成为城市治理与发展的一种潮流。

  “微更新”,核心在“微”,讲究精细、注重创意,旨在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焕发旧社区的活力。它的出现与流行,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土地规模增量到规模减量,从快节奏到慢生活……在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的当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相比过去偏重宏大叙事的做法,“微更新”成本低、灵活性强、参与面广,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停留空间、更多可能性。上海塘桥街道码头变身公共会客厅,南京秦淮区南航社区垃圾中转站成为社区书屋,都是很好的例证。

  见微知著,“微更新”的功效不可小觑。但在实际工作上,也要防止其走样,沦为一种虚有其表的美化运动。比如,有的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的文创商店和网红产品随处可见;有的老旧小区景观绿化增加了,建筑立面整治了,虽旧貌换新颜,但社区文化融入不足,居民的认同感有所缺失;有的改造为迎合消费升级和时尚发展的潮流,极力强调精致化,审美取向较为单一,走上形式化、功利化和一刀切式的老路,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作风上存在不实。“微更新”之“微”是具体而微,不能空中楼阁,也不能虚无缥缈,否则美则美矣全无灵魂,生活其间的人未必会感到幸福,改造后的城市也难增活力。

  “微更新”着眼处虽“小”,但格局须“大”,方能避免虚有其表。“大格局”首先是“大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社区原居民的审美为审美、需求为需求,更多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多考量市民的日常所需。比如,上海石库门里弄居民客厅狭小,设计师为此搭建“共享晾衣场”,解决居民晾衣难题。从视觉效果来说,晾衣场谈不上美观,却实实在在给居民减了烦恼、带来便利,这样的“微更新”无疑更有内涵、更有价值。“大格局”还当有“大视野”,应大力培养市民关注社区空间的意识,鼓励和促进公共参与的积极性,打破目前由政府和专业设计师主导的现状。无论是扩充资金来源,还是避免“微更新”的形式化,都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以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让“微更新”更细心、更充实、更丰富,真正让我们的城市可以诗意栖居。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