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惠民政策不能“惠而不及”
2019/12/12 19:34  新华报业网  

  近日,安徽、河南等地农村新厕弃用现象被曝光,在某镇抽查的10家去年完成改厕的农户中,没有一户厕所能正常使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厕所革命中出现的“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催人深思。

  小厕所大民生,无论从改善农村环境,还是保障村民健康,乃至乡村文明建设的角度,农村“厕所革命”都是关乎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和民生获得感的一项惠民政策。推进“厕所革命”,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很多农村地区,村民们告别了旱厕,用上了干净的卫生间。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侧重于建厕所,但农民群众“不愿用、没法用、用不上”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不但造成了投入浪费,还让建好的厕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好好的惠民政策为何堵在“最后一公里”?有的是因为忽视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性,用“齐步走”的方式落实工作部署。有的贫水区水资源供给不足,却也“一刀切”改造水冲式厕所,表面看“力度大”,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有的一味求快,单纯地思考建厕所的问题,不考虑相关配套以及水管是否结冻、水压能否上来等后续问题,看似“不折不扣坚决落实”,实则是不愿作为、不会作为。种种原因说到底,是在落实“厕所革命”的过程中只注重硬件、不注重软件,只注重设施,忽视了理念,只注意单方面,欠缺系统思维。

  给贫困山区配备了电脑却发现上网费太贵用不起,修老年公寓时忘了装无障碍设施,装好路灯却发现被树冠挡住了光……现实中,诸如此类的“最后一公里”梗阻,让“惠民”效果大打折扣。“惠而不及”“惠而不至”,损害的不仅是政策效果和群众福利,还有政府公信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走实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的方法。“上面千条线,底线一根针”,用什么针、怎样穿线都需要实事求是,稳妥推进。能不能实事求是,也是能力的试金石,担当作为的晴雨表。走实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摒弃形式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才能避免只顾数据好看,只管政绩漂亮,只看力度缺乏温度。走实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还应该强化系统思维,把握了系统思维的关联性,分清主次、辨明轻重,就避免了急于求成、盲目跟风等顾此失彼、事与愿违的情况发生。

  交汇点记者 魏晓敏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