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 出台政策当拒“急就章”
2020/01/02 20:49  交汇点新闻  

  日前见报的“苏言”署名文章,提到这样一段话:出台和调整重大政策必须进行综合影响评估,坚决不搞“急就章”“一刀切”,坚决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这个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出台和修改政策,确实应该进行认真调研评估,拒绝匆匆忙忙的“急就章”。

  城乡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出台三天就被废除、“草原天路”风景名胜区收费政策实行两周就被废止、取消商品房限售新政颁布1天就夭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有的执行了几天后又再发文件“收回停止实施”,有的推出就变,甚至有的还未实施就被紧急叫停。

  这些政策之所以“短命”,主要还是政策的制定者随心所欲、匆忙制定所致。有的没有经过调研,即使调研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有的原文照抄上级下发的文件,而没有联系本地实际;有的投机取巧,将外地现有的政策贴上本地的标签,敷衍了事。由于缺乏对政策出台后的综合影响评估,有的政策变成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有的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短命”政策屡发、高发,根源还是一些地方领导政绩观出了偏差。急于出政绩、出名声的冲动,造成了政策制定上的短期化、近视化;急于解决存在的问题,盲目出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政策方案,从而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另外,对产生“短命”政策的部门和个人鲜有问责,很少责任追究,也是“短命”政策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充分调研是出台政策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政策出台前,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工作实际,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把群众对政策的需求作为制定政策的第一信号,寻求“政府意愿”和“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综合影响评估是出台政策必不可少的程序。要评估政策出台后涉及人群的反应。尤其是招生、就医、住房、就业方面的政策,能否得到百姓的认可,非常重要;要评估政策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有的政策非常好,但由于出台时机不当,时间超前或者滞后,最后引发群众强烈反对,只好作罢;要评估政策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实施,执行力是政策的“生命力”,有的政策很好,但基层无法执行,犹如“老虎咬天,无从下口”;要评估政策是否有漏洞。“政策虽好,漏洞不少”是群众对某些政策不够科学、严谨的嘲讽,因为有漏洞可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折腾就在所难免。

  信息社会,追求高速度、高节奏、高效益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慢”也是高效率。出台和调整重大政策不搞“急就章”,关键要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策决策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的论证,大力提高政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反复求教于各方专家,多方论证,让出台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与上位法发生冲突,将大力提高政策的法理性。在政策出台前后,要不厌其烦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决策于民意,大力提高政策的民主性。一个具有科学性、法理性、民主性的好政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推进作用。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