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越干越有劲,越活越年轻了。”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张圩乡陈圩村桑蚕养殖基地,李奶奶的话引来“工友”们一阵开心大笑,“每天80元,比年轻时挣得还多!”
李奶奶叫李萍,今年70岁,是陈圩村的农民,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已成家,都在外地打工,她和老伴前些年一直靠种3亩多地谋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建档立卡户在桑蚕基地干活
陈圩是传统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远离城市,与淮安市仅一河之隔,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建档立卡户166户,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8年4月,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进驻沭阳,由省民政厅挂钩帮扶这个村。军人出身的机关干部李建军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深入调研后,他提出了“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帮扶思路。
“有着‘红色基因’的陈圩村怎能没有自己的红色阵地呢?”陈圩曾是淮海抗日根据地机关公署所在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李建军在支部委员会议上提出了第一个帮扶计划,“对村部进行提档升级,利用村部门前的荒废空地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同时对村居环境进行亮化整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计划方案得到大家热烈欢迎,大家一致鼓掌通过。
陈圩村的村民文化墙
李建军与村支两委成员,进行了细致的规划、设计,从党群服务中心装修、党建文化阵地设置、办公设备添置更换,到1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照明、百姓大舞台、休闲长廊、环境绿化,再到村里的路灯亮化……一个个项目公示在村部公开栏上,村民们像参观展览一样,人来人往天天不断。
2018年11月,总投资90万元的村部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年的紧张施工,蓝图变成了现实。“我们村真能变得这么漂亮?”68岁的村民陈淮兰回忆说,“你不知道,当时我们看到那个图,心里有多高兴!”
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证,找准产业项目则是关键。要斩断“穷根”,必须引入效益好、有保障、能带动、长效发展的产业项目。李建军带领村支两委成员,深入苏南、苏中多地考察调研,学习脱贫经验,最终确定以高效农业瓜蒌种植,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由工作队出资50万元、协调省慈善总会“党建+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投资建设近400亩的瓜蒌种植基地。
“党员带头干、百姓跟着干、贫困户扶持干,帮扶的瓜蒌项目惠及全村。”李建军介绍,瓜蒌基地以村级合作社为主体,帮扶资金投入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党员带头入“大股”,百姓根据自身情况入“小股”,贫困户以劳动力的形式进行参股,形成了一个项目多方收益的帮扶格局。
“今年受旱灾和台风暴雨影响,瓜蒌籽产量略低于往年,但是第一年回本还是没问题的。”陈圩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宏说,“瓜蒌一个种植周期三年,明后年一亩地净赚不少于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增加14万元。”
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援建的瓜蒌产业园
陈圩村曾经有养蚕的传统,许多人家会养蚕。近年来,蚕茧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养蚕是致富的好门路。”第一书记李建军敢想敢干,利用村里的河埂旱地,从淮安引入淮阴区养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建设桑蚕养殖及瓜果采摘园,安排技术人员对村民免费培训,带动更多人养蚕。“这个项目投资8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增收6万元,带动就业80人。”李建军介绍。
“对于村民来说,养蚕不误农忙,一年可养3茬,按照俩人养8张蚕籽计算,一年可收入15000元,而且公司包收,没有风险。”陈圩村桑蚕基地负责人杜坤说。
挂钩帮扶陈圩村以来,省民政厅共投入帮扶资金720万元,协调省慈善总会“党建+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7个,民生项目7个。农机出租、瓜蒌种植、桑蚕养殖、生态园等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投资260万元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工业厂房即将建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村部提档升级、道路亮化、文化活动广场、休闲长廊、公共厕所等民生项目,解决了老百姓办事无场所、活动无场地、夜晚出行难、环境卫生差等问题。近5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在建设中,新建的220平方米卫生室再有1个月就能完工。
“真心感谢共产党,真心感谢村委会给我安排了村综合服务中心保洁的公益岗位。”村民陈淮兰笑着说,“家前屋后干净了,灯亮了,路平了,心情一天比一天好!”
村强了,民富了,村庄活力迸发了。夜幕降临,村民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来到村部广场,纷纷加入“广场舞大军”。除了周末放电影,每逢重大节日,村民们还组织联欢会、文艺演出,村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村支部书记王永宏感慨地说,“以前,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晚上基本不出门。曾经的废水沟、废水塘建成了活动广场、百姓大舞台、文化宣传长廊,过去臭气熏天、蝇虫泛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进一步打造‘红色陈圩’,丰富陈圩村红色文化底蕴,淮海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将搬迁到村里。”李建军高兴地说, “陈圩的明天将会更美好!”(袁堂堂 陈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