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月4日18:00,周宏驱车返回位于宿迁市宿城区金色水岸的家中,来不及吃口饭,也没时间坐下歇歇,把新买的习字册交给孩子后便转身出门,又急匆匆地坐进车里。她的车后座和后备箱里,120多公斤的芦蒿静静躺着,等待着通过她的手,进入各家各户,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的菜肴。
“您好,您之前打电话预定的五斤芦蒿,给您送来了,请您移步小区门口来取一下。”怡景名苑东门口,周宏连声解释着:“不好意思,非常时期,只能将芦蒿送到小区门口。感谢您对利民社区芦蒿基地的信任,希望您帮忙多宣传宣传,我先代表所有蒿农谢谢您了。”
“得赶快送。”送完这个小区,周宏立即小跑上车,打开杯子喝口水,润润嗓子,又急急忙忙开车赶往隆城世嘉,“这都是蒿农现摘的芦蒿,上面还有水珠子呢,得趁新鲜送到大家手里,让大家看看我们陆集的芦蒿有多好!”
周宏是宿豫区陆集镇的妇联主席,这两天,在陆集镇,像周宏这样挨家挨户送芦蒿的党员干部有80多名。
往年春节前后,芦蒿都是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蔬菜,宿豫区陆集利民社区芦蒿基地的蒿农们基本上要在菜棚里连续忙碌12个小时,采摘、包装,不亦乐乎。但今年,这幅繁忙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蒿农们愁苦的脸。受疫情影响,宿迁及周边城市的大型生鲜销售市场均已关闭,1月28日起,境内外高速出入口陆续关闭,物流公司延迟上班时间,导致芦蒿销路大幅减少。从2月开始,芦蒿生产进入旺季,原本估计今年收成不错,为此蒿农们统一更换了新设施,每亩地的投入成本增加至10000元。往年10元一斤的芦蒿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现在,不仅没有盈利,每亩地亏损达甚至达到了4000余元,很多蒿农望着大片的芦蒿,不由自主红了眼眶。
一年两季的利民芦蒿不仅是利民的特色产业,更是500余户居民的全部收入来源,芦蒿卖不出去,老百姓的日子可就难过了。得知这个情况后,宿豫区广大干部群众都在想尽办法,尽快把芦蒿卖出去,尽最大努力减少蒿农们的损失。
网上卖菜是个好点子。2月3日上午,一篇由陆集镇组织科编辑发送的《急!十万斤利民芦蒿,需要您的帮助!》的文章,“刷爆”了宿豫干群的朋友圈,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短短半天,浏览量就已破万。
徐守刚是宿豫区利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销售科主任,从文章推送出去开始,他的手机便响个不停,“请帮我送十斤过来……”“你好,我要五十斤芦蒿……”“我把文章分享到我们小区业主群里了,有很多业主想购买芦蒿,麻烦你们送五百斤过来……”徐守刚感慨地说:“这是我今年接电话最多的一天,一点儿都不烦,反而特高兴!”
销售渠道是有了,可目前大多人都“宅”在家里,而各地运货的物流公司也都暂停业务了,如何把芦蒿送到预定户手里、由谁来送,也是个难题。
利民社区芦蒿基地位于宿豫城郊,该镇的干部职工遍布宿豫、宿城各地,这是一张无形的“物流网”。经镇政府大力倡导,陆集镇80多名干部职工积极响应,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充当起了临时“配送员”,就近给家附近的预定户配送芦蒿。
“不麻烦不麻烦。”怡景名苑--隆城世嘉--金色水岸--恒大华府--丽景湾华庭,送完所有的芦蒿,周宏才开车返回家中,“这几个预定户都在宿城区,也就个把小时就送完了,能帮蒿农们多送一斤芦蒿,就能帮他们多挽回一些损失,这样一想,心里挺高兴的。”
经过努力,2月3日上午到2月4日下午,仅一天多时间,利民社区芦蒿基地就卖出芦蒿近7000斤。其中,陆集镇组织科科长魏耸多方联系,销售了4000斤;陆集镇人大主席王春帮忙预定2000斤;另外1000斤由职工亲友及同小区朋友预定,目前均已配送。
摘出来的芦蒿有人买,蒿农们脸上的愁苦不见了,消失的笑容又出现在他们脸上。不少蒿农感动地说,“本以为今年要血本无归了,现在我们又看到希望了!”
“利民芦蒿日产量现在达到了上万斤,目前的购买量远远没达到生产量。”周宏告诉记者,“我们会努力当好‘配送员’,再忙再累都不怕,希望大家积极购买我们利民社区芦蒿基地的芦蒿,我们承诺以市场最低价,将每天新鲜采摘的芦蒿进行配送。”
通讯员 张福来 赵璐瑶 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