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中秋将至,宿迁市沭阳县胡集镇的一座三层小楼愈发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这里看书、写作业、练毛笔字,老人们则聚在这里喝茶聊天、下棋打牌。“连续8年,孩子们有读书学习的地方,我们这些老人也有打发时间的地方,老王一家子真的了不起!”村民张佩兰介绍,他们所在的“文化大院”是当地村民王开华一家,拿出自家的三层小楼改建而成的,8年来已先后为周边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免费提供了5000余人次的爱心服务。
“建立文化大院的初衷,只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王开华介绍,2013年秋,他和妻子到南京旅游,注意到很多老人和孩子都有学习、娱乐的场所,老俩口这时就想搞一个类似的地方。于是,便把自己家的房子“贡献出来”,一点点改造、一步步完善,几年下来,这里不仅有学生,周遭村民也成了常客,有的借故事书看,有的借小说,有的还向他借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书,他家成了最受村民喜爱的地方。
“老王家这个房子在镇上的商业区里,1600多平米,如果出租的话,每年租金就不止20万元。”镇上村民张奶奶告诉记者,因此,从文化大院创办之初,镇上许多村民就对王开华一家敬佩不已。
尤其是在文化大院正式办起来以后,各种“文化大餐”更让村民感受到了实惠。张奶奶告诉记者,8年前,她的孙子大建刚刚上小学,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一放学就进入“放羊”状态。
“没地方去,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带他,也没有能力带好小孩。”张奶奶说,直到文化大院正式开业,周遭老人和孩子茶余饭后或周末假期随时可以来这里学习、读书、看报、挥毫泼墨、休闲娱乐,大院不仅不收任何费用,还提供相应的文具。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王开华的儿子王晓超说,2014年5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他们一家把原本对外出租的一二两个楼层改建为图书室、阅览室、书画室、教室等功能区,用书香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每年拿出20000元来购买图书、订阅报刊,书籍是永远不够的,大家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这也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在图书室门口,王晓超指着一排排藏书介绍,刚开始创办文化大院的时候,这里图书很少,只有200多册。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藏书逐渐增多,目前已有6000多册,而且还与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这些书籍有教育部门捐书,有志愿者赠书,更多的是自己购书。随后,王晓超向记者展示了桌上的图书借阅登记本,其上借阅记录满满当当,都是村民们的借阅和送还图书的日期。
经过8年多的积累,书画室内飘洒墨香,古今名家佳作映入眼帘,开华文化大院不仅成了当地知名的“文化粮仓”,更成为胡集镇少年儿童书画辅导站,每逢周六、周日和节假日,都有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国学、书画。除此之外,每月逢十,老俩口还会请来沭阳县诗词协会、书法协会的老师为当地的老人们讲授书画、诗词创作方面的技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孩子们使用的课本和纸笔,都是王开华老两口乘坐公交车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来的。虽然每次购书都很辛苦,可他们却说:“虽然累点,但是看到孩子们拿到书本时的笑脸,我们苦点累点也高兴”。
在办好文化大院的同时,王开华一家还特别关注困难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一家人节俭开支,每月为农村贫困青少年捐款1800元。
“去年我考上了沭阳中学,王爷爷每月资助我150元助学金,直到我高中毕业,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社会。”当地一名贫困学生珊珊(化名)告诉记者,像她一样,受王开华一家资助的共有12名贫困生。
据了解,开华文化大院开办至今,已免费接待留守儿童5000余人次,为千余老人提供休闲服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