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看我挖的这个红薯大不大?”
“你这个确实大,能有两三斤了。”
“老师你看,我挖的这个红薯像不像捉妖记里的胡巴?”
“还真挺像!”
10月26日下午,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一节户外劳动课上,50多名小学生手拿铁锹,在学校的实践基地挖起了红薯,你负责拉起红薯秧子,我负责挖开土,再一起把红薯从土里扒拉出来,运到基地旁边的箱子里。这是不少孩子们第一次挖红薯,大家兴奋地把自己挖到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同学们看。
据了解,为加强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宿豫区实验小学依托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STEM视野下小学课程统整”,利用校民俗馆和实践基地,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特色课程——“智行农耕•田园文化”课程,该课程以自然为教室、以田园为课堂,丰富育人场景,融学科知识、劳动技能、人文熏陶三者为一体,进行统整教学。开设两年多来,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学习书本知识打牢基础,后参观民俗馆增加感受,再在实践基地劳动拓展体验,还可进行田园诵读、绘画等内容,旨在打造行走的课堂和统整的课程。学校的东北角开辟出了1000平方米的实践基地,并分给各个年级的学生,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播种、浇水、施肥,并一起感受收获的喜悦,感知粮食来之不易,并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开始挖红薯前,学生们在四年级STEM课程老师蒋娟的带领下走进学校民俗馆,通过展板和教具进行了植物特性的知识学习。
“我们平时吃的红薯是长在哪里的呢?”
“老师,我知道,长在土里的。”
“对的,长在土里,属于红薯的根部。”
……
“我们一起栽红薯时,这些小家伙们才上三年级,”蒋娟介绍,这些红薯是四年级的孩子们春天和老师一起栽下的,红薯栽下后,孩子们下课了不再疯玩打闹。而是聚在一起,观察红薯的变化,喜欢画画的孩子,还主动画下红薯的成长历程。“这个季节正好是红薯收获的季节,所以带孩子们来体验红薯从栽种到成熟收获的过程,让他们体验这样一个系列感受。”
在进行近20分钟的课堂学习后,老师留了20分钟,让学生们走进基地,亲近大自然,挖自己种的红薯,感受收获的喜悦。“虽然挖的时候很累,但是一看到挖出很大的红薯,感觉付出都是有回报的,感觉特别特别的开心!”四年级女生史秋然自豪地将自己挖到的大红薯向记者展示。
虽然孩子们的脸上、身上沾满了泥土,但是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微笑,整个基地笑声不断,短短20分钟时间,师生共挖了500斤红薯,随后,学校将这些红薯进行集中清洗,给学生每人发一个让他们带回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和同学们一起劳动很有趣,以前没有挖过红薯,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红薯,感觉很有意义。”四年级女生葛熙又决定回家请妈妈帮忙把红薯放到烤箱里烤熟,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蒋娟告诉记者,等土地翻整之后,学校将组织孩子们再种上蚕豆和油菜。在红薯地附近的一块小田里,红彤彤的萝卜探头探脑般冒出了脑袋,在绿色叶子的掩映下,更是红得惹人喜爱,这是三年级的试验田,即将迎来收获,届时孩子们也会跟着老师一起拔萝卜,庆丰收。萝卜地旁边一片光秃秃的土地是一年级孩子们的,两周前,孩子们刚刚和家长一起拔了花生,经历了他们入学后的第一次秋收。
“教育的本意不光是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谈起开设这门课程的用意,宿豫区实验小学校长史艳介绍,这项课程体现了学校“智行农耕,田园文化”的特色,并且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从自然中学习植物的相关知识,理解春种秋收,并形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下一步,学校将利用现有条件,继续致力于相关课堂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沈晶晶 施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