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已近5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尤具深刻意义与特殊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在“鱼米之乡”江苏,乡村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启动大型全媒体行动“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对话300位“新农人”、村干部与“原住民”,用记者、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重视角观察变化,用理性之思与实践之问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三农”的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关键词:#产业兴旺#
立秋过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的“水八仙”之首——鸡头米一上市就被抢购,这是老苏州人最惦念的一道舌尖美食。
江湾村被吴淞江三面环绕,紧挨着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近10年来,江湾人不等不靠,将全村分散种植的8种水生蔬菜,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成“水八仙”产业,一跃成为苏州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水生蔬菜基地,并实现村级稳定收入超500万元、可支配财力近1000万元,江湾村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新农人”:
甘心为农业创业交“学费”
跟农产品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俞林全没有想到,回村创业以后,竟然还在农业上交了“学费”。
70后俞林全过去是一名农产品经纪人,常年奔波于苏州市区和甪直镇之间。“我们江湾的鸡头米在市场上很有名气,需求量大,有的客人拿货时难免担心不正宗,这让我逐渐产生回村种‘水八仙’自产自销的想法。”
2020年11月3日,俞林全把自己的嘉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在江湾村。承包了60多亩水田后,他开始琢磨起“水八仙”的种植。“一年两茬,轮作鸡头米和水芹。鸡头米越嫩越好,意味着要抢收,加之茬口比较迟,要求水芹的种植也要抢时间。对这些事,我没有经验,只能请村民来种和管。”
比起其他村民,俞林全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有销路,他有一个6000多人的“销售群”,“当时想的是,如果能集种植、管理、包装、销售于一体,肯定能挣到钱。”
“本以为相差不大,种了以后才发现差距很大。这是个技术活,全部请人来干,人工工资是一个大成本,加上农资涨价,干了这么久,有了点经验,才勉强收支平衡。”俞林全把种“水八仙”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学费”没交够。
既然有销路,为什么不直接从村民手中大批量收“水八仙”进行走量直销赚钱呢?面对采访组的疑问,俞林全坦言,“村民自产最多的是鸡头米,因为供不应求,通过自己的一些小渠道就能卖掉,没法大批量收。再一个,我想得更多的是,一定要尝试着种一种,看能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这样就能在原行业中有更多话语权——我有真正的地道江湾鸡头米。”
村干部:
只有“抱团”,才能有出路
地处水网地带,地势低洼,多深水烂田,土层深厚、肥沃而黏重,不太适合稻麦生长。一直以来,江湾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水生蔬菜为生。
“那时候基本上每家都种。以前为了能卖个好价钱,采摘下来以后,都是用船运去上海,租摊位蹲点卖,很辛苦。”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农田连片种植面积少,无法产生规模效应,更带来不了大的经济效益。“只有‘抱团’,才能有出路。”江湾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平说,2007年村里牵头组建起合作社,实施统一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来又建成“水八仙”生产基地,最终确立下来走“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下,全村发展的“活性因子”被充分激发。尤其是近十年来,通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江湾牌“水八仙”产品在市场上成功闯出一条新路。
“水八仙”是苏南地区的传统水生食物,又称“水八鲜”,包括芡实、茭白、莲藕、水芹、茨菰、荸荠、菱角和莼菜的可食用部分。“事实上,江湾的‘水八仙’里并没有莼菜,取而代之的是芋艿。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村里就抢先注册了‘水八仙’商标,并在2013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张志平说,为拉长产业链,合作社还建了400立方米的冷库和1200平方米的“水八仙”交易市场,同时开发水乡旅游,依托甪直澄湖现代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建成“水八仙”科普展示馆、“水八仙”种质资源圃。
“在‘水八仙’中,因为价格因素,全村鸡头米种植面积最大,要保证鸡头米品质,从种植、采收到加工,就必须全过程手工,精耕细作意味着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村里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将会掣肘未来发展。”张志平坦言,另一方面,合作社想进一步做大做强,还需要有更专业的运营人才加入。
“原住民”:
行家里手也要“取经”
苏芡,芡实的一种,由于果实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鸡头,俗称鸡头米,又因其具有药用价值,也被称为“水中人参”。村里老人传言,江湾本不种植鸡头米,而是从苏北引入后扎下根来,如今打出响亮的名声。
一方方水田上铺满着一片片直径近1米的硕大圆叶,挤挤挨挨在一起,叶面下的根茎牵着一只只鸡头苞。一到8月份采摘季,种植户金长根就忙得停不下来,采摘、脱粒、冲洗、筛选、装运……“最费工夫的是采摘,必须要抢时间摘嫩米,‘老了’就不值钱了。”
“‘水八仙’里,鸡头米最娇贵,生长期间对水质要求极高,必须无农药无污染才能存活。对温度同样敏感,30摄氏度左右最好,收的时候也要小心,要用特制的竹刀,不能伤到连接果实的茎秆,否则这一株就废了。”在江湾,金长根是种鸡头米的行家里手。
从一颗颗鸡头苞到一粒粒鸡头米,每亩地产量只有100多斤。江湾鸡头米嫩米价格在每斤100到180元之间,而一旦采摘不及时成了“老米”,价格就能一下跌到20多元每斤。“像我这10多亩,花钱请人帮忙就不是很划算,自己家人吃点辛苦,效益就还能不错。”金长根说。
农闲时,金长根喜欢到村里的为农服务站“取经”,来自扬州大学、苏州市蔬菜研究所等农科机构的专家,会开一些“水八仙”种植技术培训课程。“过去,下肥都是凭感觉,学过以后才知道下什么、怎么下都是有根据的。”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更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遵循。江湾村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通过涵养乡村生态条件、保障优质农产品品质,塑造地方特色品牌、深挖地域文化价值,推进基地规模化建设、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值空间,在坚持优质产品“产出来”、质量安全“管出来”、特色品牌“树起来”的同时,借助地域历史文化与地区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 记者顾雷鸣 杭春燕 吴琼 王梦然 王建朋 颜颖,省委研究室 叶绍芳 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 李明 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赵宇王子杰 余勤雍周天琦高鑫 王悦谋 王昊晨 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