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主体前20强今日发布 南京苏州挺进前十
2022/10/10 16:29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创新主体是指围绕技术创新发展进行各项投入产出活动的主要城市创新参与者。具体指标含创新主体结构、创新主体投入和创新主体产出。受“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交汇点新闻今日独家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主体前20强,南京、苏州、无锡分别位列前六、七、十九。

  2022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苏州科技大学吴征天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形成的联合研究成果。

  报告中,“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创新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已对外发布,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发布后,还将陆续发布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创新国际合作前20强、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创新生活环境前20强,及长三角、江苏省、G60科创走廊3份分析报告。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11座城市上榜

  创新主体前20强的城市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其中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入围城市数量较多。而广东省尤其突出,独占4席。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入围城市3个和2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集中了排名前20强中的11个城市,其中长三角地区跻身前20强的城市数量最多,包含城市数量7个,形成了我国创新主体能力的高地,在特定领域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实力。珠三角地区入围城市数量4个,深圳市的创新主体能力最强,其次分别为广州市、佛山市和珠海市。东部地区的入围城市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入围城市数量,较好的区位优势,推动了城市创新主体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优化指数研发,提升全国科技创新指数项目的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准确把握微观创新主体的研发动向、技术开发格局、科技创新路线及行业创新走势,引导微观创新主体重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建设,促进其布局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但与上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东莞市(第六名)和中山市(第十四名)城市的创新主体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未跻身于本年的前 20 强。

  二、梯度分析:北京稳居第一梯队

  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可以分为五个组。北京市属于第一组。深圳市、上海市和广州市属于第二组。

  北京市人文底蕴深厚,科技资源丰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一, 具有发展科技产业的独特优势,具有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深圳市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企业主体激励自主创新、坚持制度变革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创新至上确保创新活力、坚持人才优先保障创新供给、坚持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平台、坚持知识共享、丰富创新资源和坚持资本力量助推创新转化,将科研活动融入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市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之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是中国的超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最大工业基地之一,智力资源富集,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广州市拥有全省 80% 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创新人才。目前,广州市已建成30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了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

  三、位差分析:大部分城市创新主体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差异较小

  大部分城市的创新主体排名与 GDP 排名、人均 GDP 排名保持一致或略有差别。重庆市的均衡度较差,创新主体排名第十八位,而 GDP 排名位于全国第五位,其创新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的短板主要是体现在创新产出指标上,这说明重庆市应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创新产出能力。

  珠海市、西安市和合肥市GDP排名高于其创新主体排名。珠海市的创新主体排名领先 GDP 排名58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区域产业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回望过去一年,珠海市高新区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低效制造向绿色高效转型升级,实现了“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开局,也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西安市围绕打造“丝路科创中心任务”的目标,积极投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秦创原”“一总两带”的总格局,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发展加力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从“嫦娥”探月到载人深潜,从复兴号到C919大型客机……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处处闪耀着“西安制造”的光芒,也彰显着西安市科技创新的实力。 2020年全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506.06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2.65个百分点。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方面,已梳理形成“西安市双链融合布局路线 图”,推进成立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7个省级创新联合体。合肥市集中力量推动“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解决产业链痛点和创新链堵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孵化,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全局中发挥着区域带动效应。

  四、维度分析:发达的经济环境与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因果反馈关系

  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在创新主体规模、创新主体投入和创新主体产出得分均位居前列。北京市的创新主体规模、创新主体投入以及创新主体产出维度均位列第一。深圳市创新主体的三项二级指标发展较为均衡,排名均位于前5强。上海市和广州市的共同特点是在创新主体产出指标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创新主体产出排名分别位列第六和第八。总体而言,这5个城市的GDP排名和人均GDP排名均居我国城市前列,可以看出发达的经济环境与这些城市的创新活动存在一定的因果反馈关系。

  珠海市和合肥市的创新主体规模排名明显低于其创新主体排名,创新主体规模的体量偏小,在该维度上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苏州市的创新主体能力发展强劲,正力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打造创新生态,为数字经济发展厚植土壤。“十四五”时期计划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释放创新集群潜能,让产业“链”向未来。合肥市的创新主体投入排名明显高于其创新主体排名,这说明合肥市提供了充足的投入助力科技创新。

  交汇点记者 陆雨桐

  数据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提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