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北郊,站在嘉定区安亭镇墨玉南路桥眺望,吴淞江碧波荡漾、船来船往。这一条从苏州一路奔腾而来的河流,由安亭进入上海,成为上海人口中的“苏州河”。
蜿蜒流淌的苏州河,如一条飘逸“玉带”,温柔地将嘉定、青浦、闵行、普陀、黄浦等地揽拥入怀,而后穿过外白渡桥,汇入滔滔黄浦江,奔流入海。苏州河串起了上海与苏州的前世今生,促进了两地的频繁往来,见证了一段交融共进的魅力史诗。
城水相依,命运相融。如今,迎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上海与苏州——长三角经济体量第一城与第二城,在水脉贯通中推进更深层次的融合,在一体化发展中焕新演绎新时代“双城记”,凝聚起“大上海”与“强苏州”的共同力量,奔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河串双城
历史光辉照进现实
步入位于上海普陀的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历史记忆之门缓缓打开。
一楼展厅,一幅老上海工业“清明上河图”长卷映入眼眸,运用现代化光影技术,呈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河两岸工业林立、商业繁荣的景象。移步向前,一艘形似乌篷船的模型引人关注。
“曾经,江浙地区的很多船民就是划着这种艒艒船,沿着吴淞江也就是苏州河,驶入大上海谋生,最终扎根上海。”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负责人居益萍介绍,展馆里陈列的大量物件,见证了沪苏两地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语言相通、人文相亲的密切关系。
江与河,交汇相融;城与城,共生共荣。苏州是距离上海最近的设区市,也是上海资源外溢的最大受益者。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之下,上海“星期天工程师”在沪苏两地间自由穿梭,送来先进技术,推动着苏州一批乡镇企业蝶变腾飞;浦东的开发开放,让苏州有条件大规模引进外资并承接上海制造业溢出,从而形成开放型经济特色。
一江春水情牵沪苏。而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更像一条无形纽带,把彼此拴得更紧。行走于两地之间,一幅新时代的宏伟画卷铺展在眼前——
行至青浦,绿意满城。
来到上海青浦的金泽镇,漫步鼋荡慢行桥,放眼望去,水杉林立,浮萍翠绿,白鹭点点。走到底,遇见的却是另一座城镇——苏州吴江的汾湖高新区(黎里镇)。连通沪苏的慢行桥,让青浦吴江两地变通途,见证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先行”“快行”。
自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以来,青浦、吴江以及浙江嘉善三地携手,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打通省际断头路、开设跨省公交、落地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探索形成“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机制……这片绿意盎然的“试验田”中,结出了“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穿行虹桥,流量涌动。
上海虹桥商务区,高楼林立,一座来自苏州的“相城大厦”分外醒目。多年前,相城区抢下“先手棋”,聚焦智能交通、科技金融等大研发类产业,频繁赶赴虹桥推介招商。为了更好地融入虹桥,相城于2019年买下两栋楼,打造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架起与上海资本协同、平台协同、产业协同的桥梁,同时也为虹桥带去了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
不仅是相城,同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昆山、太仓、工业园区也纷纷紧抓机遇融入上海。在这条“带”上,新能源、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持续上新,“虹桥品汇苏州港”等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遥望G60,科创正劲。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杭州、嘉兴、苏州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创新要素密集的带状空间里,苏州是江苏唯一纳入其中的城市。
启用首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公共服务通办”专窗,牵头成立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联盟,参与共建跨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苏州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力促创新要素畅流长三角。
历史照进现实,沪苏两地不断延伸“一体化”的经度与纬度,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内涵。打开《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都市圈”,苏州赫然在列。虽是跨越两省一市的“大合唱”,但苏州扮演的角色尤重。八大重点领域系统行动、五大空间板块行动,基本都涉及苏州;而后列出的行动计划20项重点任务亦是如此,苏州几乎打满全场。
念好融字诀
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长江入海口南岸,太仓港四期码头,远洋巨轮进出,拖车来回穿梭。不远处的集装箱码得整整齐齐,蔚为壮观。
“货物进了太仓港,视同进入上海港。”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负责人方健介绍,得益于上海港开通“太申快航”,集装箱从太仓港出发,乘水上巴士就能到达上海港,然后从外高桥码头运往全球。
沪苏之间的发展默契,并非一朝一夕达成,而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下,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双方把苏州的“双面绣”功夫与上海的国际化思维融会贯通,既错位发展,又协同创新,最终在一体化舞台上精彩演绎“双城记”。
机械臂翻飞,“数字神经网”遍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车间里,不到45秒,一辆整车就能下线。这样的“高速度”背后,离不开苏州汽车产业链的贡献。苏州超千家汽车产业链规上企业中,近60%为上海整车企业提供配套。
与上海产业链的深融,是苏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汽车等重点产业,苏州为上海提供更好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统计显示,目前苏州有17个数据中心、13万个机架,一半以上为上海提供算力服务。苏州临沪地区集聚了30余家大型仓储企业,仓储面积超200万平方米,为上海提供电子产品、电商快递等仓储服务。
金融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翻看最新的苏州境内A股上市公司名单,216家企业中,99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占全市数量的45%以上。目前,苏州全市持牌金融机构共296家,近50家总部位于上海。
“苏州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金融发展定位,要与上海错位发展,贡献长板。”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善鸿说。在长三角干部交流机制下,谢善鸿于2020年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来到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担任局长。在他看来,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苏州有责任为上海提供更强有力的腹地支撑作用,从而促进两地的金融协同发展。
锚定数字金融探索创新,就是苏州负起责任的实际举措。目前,已有49家金融机构总部在苏州设立数字金融实验室等创新工作载体或平台。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截至今年8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超1.78万亿元,领跑全国。
错位、协同、融合,苏州主动服务上海,全面参与全球产业的水平和垂直分工,打开了更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而通过与上海的深度接轨,也为百姓带来了更多生活上的便利。
从上海虹桥高铁站出发,到高铁苏州北站,再穿过一条马路,仅23分钟,家住上海的李娜就坐到了江苏集萃功能材料研究所的办公室,与苏州的同事们开启一天的工作。李娜平均每周要在上海和苏州之间往返3次,双城之间的交通便捷,让通勤毫无压力。
目前,上海苏州之间每天有400多趟列车往返,沪苏轨交11号线的“牵手”让乘客“无感换乘”。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启用以来,已有8家航空公司入驻,乘客在苏州办理值机后,到上海可实现直接登机。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上海与苏州人口日常流动占比超20%,远超其他周边城市。
随着人才、资金、创意等资源要素的高频流动,沪苏两地加速深融,曾经的“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被赋予全新内涵——
在协同创新上,上海30多家大院大所与苏州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嘉定、昆山、太仓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在促进消费上,沪苏构筑起“上半年五五,下半年双12”两大消费品牌格局,互发文旅消费券,3978家门店信息互通;
在公共服务上,两地实现异地就医双向享受医保待遇。苏州还与中山、华山、新华、瑞金等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苏州市民享受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更便捷……
一条吴淞江连通沪苏,既滋养出两地人民砥砺奋斗的精神品格,也激荡出攀高攀新的孜孜追求。晴好天气,站在上海外滩,能清楚看到苏州的东方之门、国金中心;而从苏州远眺,也可以看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以及东方明珠。在两地“只一眼距离”中,看到的是城市的拔节生长,融汇着生生不息的发展脉动。
唱响新旋律
携手奔赴中国式现代化
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步入苏作馆,巧夺天工的苏工苏作琳琅满目,一丝一线、一雕一琢,江南雅韵在此一览无余。当前,为迎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正在升级焕新。
“进博会期间,成千上万的国际友人会来到上海,走进苏作馆。”苏作馆讲解员周天说,通过建设苏作馆,主动融入上海,对接全国乃至世界,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为苏州打造一个对外宣传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漫步上海,苏州印记随处可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新格局日渐清晰。乘势而为启新程,两位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一个是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的排头兵,上海与苏州,GDP之和接近7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万亿元,双方有能力开启同城新时代,带动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同奔赴现代化。
深耕制度“试验田”,培育现代化强大功能。坐落于沪苏浙两省一市交汇的黄金腹地,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崛起。“示范区高新区最大特点就是跨省域,它承载着示范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任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说。根据规划,该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
画好创新“同心圆”,锻造现代化核心力量。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桑田科学岛,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一片忙碌。紧抓苏州实验室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良机,用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势,苏州推进与上海重大科创平台的全面合作,协同上海乃至全球顶尖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创新联合体。
构建治理“共同体”,提供现代化坚实保障。当前,上海与苏州在基层治理方面已有不少创新实践,跨界河湖联合河长制得到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协力推进数字党建、数字经济、数字政务建设,致力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更多先进经验。
共绘民生“繁华图”,铺就现代化幸福底色。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受理专窗实现3877项事项跨省通办,苏州工业园区“一网通办”平台设立“沪苏合作专区”……上海与苏州聚焦百姓所需所盼提供集成服务,共享文旅资源、共办消费活动、共创品牌赛事,持续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结算、一卡通、一码通等机制,把同城效应转化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认为,通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上海与苏州必将在践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大有作为,打造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两大城市的核心力量。
湖,涌动着梦想;海,澎湃着激情。诞生于太湖东岸的吴淞江,在湖海相连中拓开一条通往世界的航道,载着上海与苏州两座城市的梦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奔江入海,向海而歌。
策划 包闻军
统筹 李仲勋 潘朝晖
采写 张珺 徐瑞雅
视频 张晰涵
片头题写 顾工